□主办/小树林教育 温陵书院
□出版/小树林儿童诗社
□主编/吴 撇 副主编/曲 燕
□责任编辑/郑锦祥 余丽敏
□总第049期/2019.3.15
【有|话|说】
能走动的意义
与能飞翔的音乐
爱在诗里发了芽
小 宝/老师
我生活中的一大乐事,便是读定期发行的《小树林儿童诗报》。
每每品读完最新一期的诗作,总有些东西会在心里发芽。有时是美在发芽,有时是眼睛在发芽,有时是情感在发芽,有时是思想在发芽,有时是创意在发芽……它们好像有发芽的欲望,透过诗意,或许可以生长出意想不到的花、果……
郭沫若先生说,和谐是诗的语言的生命;英国诗人济慈也说,如果诗的写成不能像树叶发芽那样自然,倒不如不写为妙。
没想到,在小诗人们的诗作里,诗,真的在和谐的语言里像树叶发芽般生长出来。
鱼儿吐泡泡/就是鱼儿在发芽//小鸟下蛋/就是小鸟在发芽//我拿毛笔练字/就是毛笔在发芽//妈妈说着温暖的话/就是母爱在发芽
你瞧,在小诗人谢煜林《最爱第四种发芽》中,鱼儿在发芽、小鸟在发芽、毛笔在发芽、母爱在发芽。这些看似充满创意的诗句,只一眼,便觉着诗中充满了自然流露的真挚情感,读之心生暖流,真如印度诗人泰戈尔所说:“人的种种情感在诗中以极其完美的形式表现出来,仿佛可以用手指将它们拈起来似的。”
意大利军事家马志尼有句名言——“作为一种理性的功能,诗的目的在于产生惊奇感。”而纵观本期诗作的所有作品,无不给我以惊奇感:小诗人仿佛有神奇的魔力一般,可以让他们所见所知的人和物发芽:路会发芽,鱼钩会发芽,书会发芽,雨点会发芽,床会发芽,父爱会发芽……
反复品读小诗人唐菱霜创作的《傻傻的句子》,我竟一时语塞。诗之精妙,荡漾在心,我的语言顿感匮乏,只能靠聪明的读者自己去挖掘、发现吧!
雨点/是天空发的芽//光线/是太阳发的芽//鸟鸣/是小鸟发的芽//而这些/傻傻的句子/是我/发的芽
“诗的词句含有能走动的意义与能飞翔的音乐。”“歌声在空中感到无限,图画在地上感到无限。诗呢,无论在空中、在地上都是如此。”品读着眼前的诗作,我感想甚多,不知怎的,竟想到了泰戈尔。可能因为他的诗写得极好,有引领与启发作用;可能因为他的诗里充满了情怀与哲思,深深把我的心灵触动;可能因为他的诗中藏存着一个无限美好的诗意世界,可以允许读者不由自主地感动、欢喜、善良、思考、天真、发芽……
总之,眼前这一首首发了芽的儿童诗,让爱在我心里也发了芽……
【同|题|秀】
公鸡发芽了
鸡鸣够到天上
开了朵太阳花
最爱第四种芽(外一首)
谢煜林
鱼儿吐泡泡
就是鱼儿在发芽
小鸟下蛋
就是小鸟在发芽
我拿毛笔练字
就是毛笔在发芽
妈妈说着温暖的话
就是母爱在发芽
火车站的芽
火车站
也有自己的芽
短的
是一片片人群
长的
是一列列
火车
鱼钩会发芽
吴伊涵
鱼是鱼钩
发的芽
每片芽
都在盘子上
开一朵
可口的花
鸡鸣够到天上
杨晓萌
公鸡发芽了
鸡鸣够到天上
开了朵
太阳花
花谢了
结了一颗夜晚
月光流下来
这是
多么鲜美的果汁
我的想法
郑子颜
书发芽啦
波浪线是
经过它的河水
批注是
上等的肥料
慢慢 慢慢地
书结出了
一颗又一颗
我的想法
父 爱
许柏弈
高楼
是水泥发的芽
月亮
是黑夜发的芽
梦乡
是小床发的芽
一次次鼓励
是父爱
发的芽
发 芽
蔡伊婷
路会发芽
芽是一盏盏路灯
晚自习放学的孩子
身影像一片片
展开的叶子
这时候
家的怀抱
开得真漂亮
傻傻的句子
唐菱霜
雨点
是天空发的芽
光线
是太阳发的芽
鸟鸣
是小鸟发的芽
而这些
傻傻的句子
是我
发的芽
【美|文|哦】
相并地坐着
等候种子发芽
空山鸟语(三)
王充闾
古书上倒是记载了一个故事,说孔子弟子公冶长通晓鸟语,结果给他带来了一场牢狱之灾。传说,那天他醒转来之后,突然听到窗外有鸟在叫唤:“公冶长,公冶长!南山有头羊,你吃肉,我吃肠。”待到公冶长赶赴现场一看,果然那里有一只刚刚死去的肥羊。他高高兴兴地弄回家去,一股脑儿全吃掉了,却忘记了给鸟留下肚肠。这种失信、违约的行为,激起了鸟的深深愤慨,便想方设法实施报复。过了几天,这只鸟又叫喊他了,还是原来的那番话。公冶长便又兴冲冲地跑去了南山。却没有发现羊的踪影,只有被人谋杀的一具死尸躺在那里。不早不晚,刚好捉拿凶手的人赶到,结果把他作为重大的嫌疑犯抓走了。公冶长有口难辩,只好乖乖地服刑坐牢。孔老夫子对他寄予了深切的同情,由于爱才心切,最后还把女儿许配给他了。
夜已经很深了,凉风阵阵袭来,喧嚣的虫声鸟语也渐渐地沉寂下去。我把椅子搬回了房间,刚要睡下,突然听到很远的林峦深处,响起了一声声的幽幽鸟鸣,细细听去,是真真切切的“王——刚——哥”三个音节,前两个语音,悠悠上扬,最后那个“哥”字短促而低沉,分明是一种哀哀的呼唤,似乎比子规泣血还要悲伤、愁苦几分,简直让人不忍心再听下去。但是,出于好奇心理,我还是把门窗全部打开,躺在床铺上潜心地捕捉那悲情无限的哀鸣。不知是什么时候,沉入了梦乡。
第二天起来,经过向当地朋友请教,才知道这种鸟原是由一位不幸的女郎转化而生的。历代口耳相传,很早以前,有一对年轻男女从山东半岛跨海来到辽东山区采掘人参,他们白天常常分头出动,穿林跨涧,越岭攀岩,夜幕降临之后,便互相依偎着宿在山洞子里。这天正是情哥的生日,姑娘早早地便返转回来,准备好了食物,盼着同心上人见面,却是直到夜静更深,也不见踪影。她急得坐立不安,便爬上峰头,一迭连声地呼唤着他的名字。这样,足足喊叫了七天七夜,眼中络满红丝,嘴里含着鲜血,最后耗尽了全身的气力,一头栽在清冷的月光之下。后来,这片山岭间便增添了一种山鸟的啼鸣:“王——刚——哥”。
关于采参青年王刚的死因,流传着几种说法。有的说是坠崖,有的说是迷路,有的猜测葬身野兽之口,众说纷纭,出现了多种版本。待到那座血字碑铭发现之后,就更增加了扑朔迷离的成分。早年间,有人在夹皮沟的深山里,看到一块平滑的石头上写有六行血书韵语:“家住莱阳本姓孙,翻山过海来挖参。三天吃个拉拉蛄,你说伤心不伤心?若是有人来找我,沿着股河往上寻。”为了不使字迹漶漫磨蚀,一位好心的石匠花了两天时间,照着原样把它镌刻下来。这样,这座天然石碑就成了当地的一宗文物。
有人考证,王刚与这个孙姓农民本是一人,之所以被说成“王刚”,是为了与鸟的鸣声附会;也有人持反对态度,认为王、孙之死各有因由,彼此全不相干;当然,也还有人认定,包括“王刚哥”的故事都纯粹是从鸟声中演绎出来的,并举出“婆饼焦”、“行不得也哥哥”和“光棍夺处”,“还我小姑”等多种鸟语的实例,说明这种拟于鸟的鸣声而产生的故事所在多有。考据者的科学求实精神,是值得尊敬的,而且,这最后一种意见可能具有相当的真理性;但是,当地民众却宁可信其有而不愿信其无,不肯接受这种“大煞风景”的结论。谁说普通民众与美学欣赏无缘?他们在不自觉地追求着诗性人生,钟情于“生活艺术化”的无穷魅力。
是呀,若是都那么一一考据开来,非得把一切神话传说的面纱揭破不可,那还能有多少能够站得住脚的?一个没有神话传说的世界,我们不难想象,肯定会是单调而寡趣。
其实,生活在村野间的普通民众,不仅仅是美的赏鉴者,同时也担当着民间文学作家的角色。自古以来,由于他们经年累月生活在各种鸟类宛转啼鸣的情境中,遂从中逐渐地获得了一种感兴,从而构思出、幻想出各种各样的神话传说,用以消解烦闷,寄寓情思。这样一来,那种拟于鸟的鸣声而产生的民间传说,便遍布于山村海曲、内地边陲。
我曾听人讲过一个“苦煞鸟”的故事:这家母亲带着两个儿子过日子,小的为自己亲生,大的是丈夫前妻抛下的。母亲疼爱小儿子,而把大的看做眼刺肉钉,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这天,她把两个儿子叫到跟前,说你们不能坐吃山空,得想法种地,这里有两袋种子,你们二人到南山去种,谁的种子先出了芽,谁就回家吃饭,不然就该活活饿死。两个孩子接过母亲交给的口袋,便向南山走去。走累了,中途坐下来歇息,弟弟无意中动了动哥哥的袋子,觉得比自己的轻,便要与哥哥调换,哥哥点头答应。到了南山,两人选好地块,把各自口袋里的种子种下,相并地坐着,等候种子发芽。渐渐地,哥哥的地里露出了尖尖的绿耳朵,而弟弟的却没有一棵出芽。弟弟请求哥哥先回家吃饭,哥哥执意要陪伴弟弟等下去。他们哪里知道,较轻的口袋中的种子,经过母亲在锅里爆炒过……
/ 未完待续 /
本期指导老师/吴 撇
本期视觉/黄德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