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树林报增刊034期
校长专访
家访手记
家教园地
语言采风
园丁随笔
名家题词
经典视频
小树林语言艺术报

小树林报增刊034期

2020/01/09 19:01
浏览量
 
□主  办/小树林语言艺术学校
□主  编/吴  撇
□副主编/曲  燕
□增刊034期/2019.12.26
 
 
 
 
小树林奇思妙想
   
 
 
 
冬日雅事一则
 
★ 陈飞戎
 
  与父坐于清源山半山腰,远眺山下马路,行人川流不息,车来来往往。望冬阳,有细腻之感。光照于吾身时,细腻之感遍布全身。复望向天空,天湛蓝,似一条蓝色绸带。此时,从远处飘来一片云,此云似淘气孩儿,于带子上奔跑。偶尔飞过几只鸟,吾不禁惊叹:“此景只有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看!”
 
 
 
 
冬日赏月
 
★ 陈 宸
 
  是日,吾有闲也。爱与自然交互,遂至花园赏月。
  月亮真美。圆了又缺,缺了又圆。吾双臂平伸,一丝凉风拂来,恍如凉风轻拂吾肩,望吾微笑。皎皎明月,照吾脸之恬静。
  清风触碰,周身惬意,将吾烦恼抛到九霄云外。风声悦耳,如鼓琴声。犹如:“善哉乎鼓琴,皎皎乎若明月。”故曰:“冬日赏月是最美。
 
 
 
 
小树林精品制造
 
 
 
 
【创意比喻句】
 
  1.小孩子用蜡笔画的树,蓬松鲜嫩,像一锅软软的水蒸蛋。(黄若希)
  2.三文鱼弹弹的,像我最爱的蹦蹦床。(黄若希)
  3.老人脸上的皱纹,就像我考试前的纠结,拧在一起,抹都抹不平。(黄若希)
  4.刚烤好的面包就像一群军训回来的孩子,灰头土脸,垂头丧气。(陈宸)
  5.刚创作的油画就像一杯融化的冰淇淋,看起来清新鲜美。(陈宸)
  6.剪刀是位摄影师,你听,它又在咔嚓咔嚓,装模作样。(蔡启瑞)
  7.他的眼睛是一片荒漠,空茫,干涸。(蔡启瑞)
  8.墙角的电线像我三岁时系的鞋带,乱如麻,理不清。(杨梵榕)
  9.老师的教鞭就是台智商检测仪,一挥,同学们就立即开窍了。(杨梵榕)
  10.月光下的村庄,像刚出生的婴儿的脸蛋,沉静又柔软。(杨梵榕)
  11.铁板牛排很像河里的小鱼,不然它为何一直吐泡泡?(吴歆仪)
  12.花盆里的芦荟就是虫子的滑滑梯,每天都有虫子爬上去,滑下来,无限反复。(吴歆仪)
  13.落叶是秋天发出的出行通告。(洪亮)
  14.文具盒就是个房屋租赁暴发户,它的房子里住满了橡皮铅笔等租客。(洪亮)
  15.落叶是秋天的一片片创可贴,用来疗愈花朵凋谢的伤口。(黄弘毅)
  16.春风是医生,它飞到哪儿,那些冬天受过伤的花朵病就好了。(黄弘毅)
  17.秋天的落叶就像我最爱吃的海苔,脆极了。(郭蔚濠)
  18.妈妈头上的发带十分柔软,一绺一绺的像我碗里的兰州拉面。(郭蔚濠)
  19.窗子是房间豁开的门牙,每天都呼呼地漏风。(郑子颜)
  20.水笔是我军对战作业大军的武器,每次都靠它冲锋陷阵,向敌方发起进攻。(郑子颜)
  21.大雁是一名不合格的小学生,只会写一和人这两个字。(黄彦博)
  22.秋雨是天空妈妈给大地孩子的汽水,大地每次都想喝个饱。(黄彦博)
  23.钟的嘀嗒声是黑夜阴森的笑,不然,为何越听越觉得恐怖呢?(陈飞戎)
  24.他的尖叫声像闪电,一下子劈开了教室里的安静。(陈飞戎)
  25.早晨的太阳,像弟弟哭红的眼睛。(吴宛臻)
  26.老师脸上的汗珠,像早晨出操的小学生,排着整齐的纵队往下走。(吴宛臻)
 
 
 
 
【创意拟人句】
 
  1.河水一有故事就忍不住哗哗哗地告诉全世界的人。(吴宛臻)
  2.小鸟唱起歌来,一高一低,就会那几个音。(吴宛臻)
  3.云抬着轿子,轿子上坐着太阳。每天出来巡视人间。(陈飞戎)
  4.风遇到麦垛,不知所措,吓得发出恐怖尖叫。(陈飞戎)
  5.火山很爱哭,岩浆都是它的泪。(黄彦博)
  6.小狗家里穷,每次跑完步只能张嘴喝西北风。(黄彦博)
  7.云朵爱踢球,一踢都是轰隆隆的响雷声。(黄彦博)
  8.花粉爱搭蜜蜂的顺风车,到处去耍。(郑子颜)
  9.牛肉丸子肯定不会游泳,瞧它们都着急地浮上来。(郑子颜)
  10.纽扣拉住了在风里奔跑的衣服。(郭蔚濠)
  11.蚊子奸笑着,嘴里哼着小调,它准备再去实施一场“偷窃”。(郭蔚濠)
  12.每天早上,太阳公公严肃地坐在摇椅上,等着云朵员工们来打卡。(黄弘毅)
  13.泡泡脾气很暴躁,别人一吹,它都会把自己气炸。(黄弘毅)
  14.窗户爱画画,每天借着阳光在地上画,在墙上画。(洪亮)
  15.星星最爱看电影,每天都泡在漆黑的影院里不出来。(吴歆仪)
  16.风这位导游每天四处奔波,刚把大雁带到南方,又要去北方接雪孩子。(吴歆仪)
  17.复印机是个小偷,只会拿别人的劳动智慧。(杨梵榕)
  18.太阳很贪吃,一眨眼,就把地上的雪花糖吃光了。(蔡启瑞)
  19.冰淇淋很怕热,走出家门,总是马上流汗。(陈宸)
  20.螃蟹很调皮,每天都在海滩上看到他们一群群地离家出走。(陈宸)
  21.时间是最有耐力的运动员,它从来不用休息。(黄若希
 
 
 
 
【创意夸张句】
 
  1.山太绿了,仿佛我碰一下,手都会染绿了。(黄若希)
  2.班级里的吵闹声跟沸腾的火锅一样。(陈宸)
  3.他一撩头发,头皮屑都就下了场大雨。(蔡启瑞)
  4.昨晚睡太迟,今天肿着的眼袋耷拉到了下巴上。(杨梵榕)
  5.一打雷,我的魂就被吓得跑出了银河系。(吴歆仪)
  6.他太瘦了,感觉折一下就断了。(洪亮)
  7.这只狗叫得真大声,天空都给划破了。(黄弘毅)
  8.老师的目光是尖刀,看一眼,我们所有人都体无完肤。(郭蔚濠)
  9.墙上的砖头挤得太紧,都要出汗了。(郑子颜)
  10.太烫了,他恨不得把手甩飞了。(黄彦博)
  11.他力气很大,一伸小拇指,就可以举起太阳系。(陈飞戎)
  12.我看书很慢,似乎一行一年。(吴宛臻)
 
 
 
 
小树林文学品读
 
 
 
 
王道士的笑
 
★ 潘安农 
 
  我与那个叫王圆箓的道士曾三次“谋面”,他都是穿着灰衣布袍,咧着嘴,笑着。第一次是我读那篇有名的《道士塔》:“我见过他的照片,穿着土布棉衣,目光呆滞,畏畏缩缩。”“历史已有记载,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他从外国冒险家手里接过极少的钱财,让他们把难以计数的敦煌文物一箱箱运走。”我曾一样“把愤怒的洪水向他倾泻”,看到他漠然、狡黠甚至有些猥琐地笑着,完全不顾因为他,“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我愤然:你怎么笑得出!
 
  第二次,一个盛夏,我到莫高窟,阴暗洞窟中的璀璨文化使我震撼,但周边环境更让我震惊——它如锅内翻炒过的黄沙,很快炙干了我刚刚灌入体内的水分。导游说,这里的冬天更加严酷,飞沙如刀,寒风胜剑。就在这里,我又一次见到了我不想见又躲不过的王道士,他还是那副笑容。我知道了这个王道士奇迹般地从湖北来到荒凉的莫高窟,在这里扎下根,直到终老的几十年里,还真的创造了奇迹。
 
  王道士在19世纪90年代来到莫高窟,之前这里无人看管,年久失修,洞中大量积沙,一片残败。王道士凭着对宗教的虔诚,发下大愿,四处化缘,筹集资金,清沙修窟,成了这里的主人和守护者。莫高窟的标志性建筑是依山起势造的九重楼,最初的督建者不是别人,正是王道士。单就这走壁飞檐的建筑而言,一个小小道士竟有如此眼界,也不枉为“敦煌人”。除了莫高窟繁重浩大的清沙工程,还有三层楼、古汉桥、太清宫等设施的修缮,莫不与王道士的名字联系在一起,这是不争的事实。我仔细端详着王道士的照片,他虽不像墓志铭上说的那样“风骨飘然,尝有出世之想”,但也绝非榆木疙瘩,他的笑里有几分慈祥,几分舒心,还有几分坚毅。
 
  1900年6月22日,王道士清理16号窟甬道积沙时,“沙出,壁裂一孔,仿佛有光,破壁则有小洞,豁然开朗”,一间石室展现在眼前,里面一层一层堆满了遗书、绢画及其他艺术品等,大致5万多件古物。一个震惊世界的藏有中华文化瑰宝的密室,在沉寂900多年后,被一个默默无闻的道士偶然打开,一段中华文化的“伤心史”随之也被打开,“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拉开了序幕。王道士也因此落下千古骂名,似乎要被永久地钉到历史的耻辱柱上。
 
  2017年岁尾,“敦煌会计文物精品展”在上海松江大学城开展。我再一次见到了微笑的王道士,“不一样的王道士”,见证了“一个小人物的家国情怀”(展览主题)。冲击我眼球的是《千佛洞重修改建各佛洞募化》和《敦煌千佛山皇庆寺缘簿》两件斑驳的王道士募缘簿。我看到这个“王阿菩”为了保护洞窟,四处奔波,苦口劝募,省吃俭用,积攒钱财,用于维修建筑。他把文物卖给斯坦因等人,所得钱财全部用于保护洞窟。有人认定他是“敦煌的罪人”,因为他把国宝廉价卖给了“外国强盗”,而根据对他账簿记录的研究,并考证斯坦因、伯希和等人的著作,可以发现,他“自奉极俭”,对捐款和卖经卷的钱从未据为己有,并自觉地做了收支账目。“积三十余年之功果,费二十多万之募资”,悉数用于莫高窟的清理和补葺,比起同时代利欲熏心的达官贵人,不知要高尚多少倍,所以他粗衣敝屣,笑得很坦然,甚至天真。
 
  我也看到了王道士无奈的苦笑:他拿着经卷找到敦煌两任县令,县令说这是无用的“旧物”;他赶着毛驴经800多里找到安肃兵备道的道台廷栋,廷栋认为经卷的书法不如他的好;他找省府要求保管这批文物,省府说运费需花几千两银子,让王道士就地封存。万般无奈,王道士又斗胆写了“上禀当朝天恩活佛慈禧太后”的奏报,但老佛爷忙于造园祝寿,且内有“庚子之乱”,外有八国联军,哪有闲心和闲钱管这“破事”?可以说,一个不拿朝廷一分钱俸禄,靠化缘维持生计的道士,做了他能做的一切。他不高尚,甚至有点可悲,但这绝不是他个人的悲哀,而是积贫积弱的国家之心痛、民族之悲哀!
 
  我以为,王道士也不用笑得那么凄苦。学者周国平断言,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藏经洞的宝藏只有两种命运:“不是沦落异国,便是毁于故乡。”如果王道士是在今天的盛世中华叩开敦煌瑰宝之门,那就是中华之幸,也是王道士之幸,他一定会笑得合不拢嘴,灿烂而自豪。
 
 
 
 
 
【[本期指导/曲  燕]
[责任编辑/郑锦祥  余丽敏]
[本期文字录入/鹿  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