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第三只眼
第三只眼
曲 燕/老师
一只刺猬/在天空散步//它不是卢梭/它不孤独//它爬得很慢/如同白驹过隙 (钟晓聿《今天的太阳又落了》)
大街是一棵枫树/每个人都是上面的/某一片叶子//因为太拥挤/大家都被挤得/满脸通红 (钟晓聿《大街像枫树》)
每次读孩子的诗,都会为他们闪烁的灵感兴奋不已。有时忍不住想:天哪!原来这个庸常的事物可以这样看!有时也会懊恼:为何自己一个大人,从来没意识到还可以从这个角度看呢?写诗的孩子,似乎拥有第三只眼睛……
建筑大师柯布西耶曾在欧洲旅行日记中写道:“首先学会看,然后你才会发现……灵感就会到来。”可见,看是一门学问。每一首儿童诗,都有独特的视角,这一点就来源于孩子们找到了看的秘诀。其实,看不是一种视觉反应,而是一种心理过程。美国长滩州立大学的宇计教授曾提出过“知觉恒常”的概念,他认为阻碍素描观察学习的障碍就是知觉恒常。人的大脑会形成自动记忆,然后依赖于这种已知且熟悉的物象,这种依赖会让人的下意识关闭对物象的进一步观察,于是,人对熟知物象的认知便成了自动固化的反应。
要想带孩子们写出好诗,诗老师一定在孩子们的心理疏导上下足了功夫,不仅帮助他们打开了重新观察物象的愿望,更是激活了他们享受再定义物象的愉悦感,才让他们的内心再现鲜活和生动。于是,一首首好诗,便跃然纸上,如此说来,写诗的孩子,才是真的“赢在了起跑线上。”
书是锄头/我的心是梯田//一锄一锄/种瓜得瓜//再一锄一锄/种豆得豆 (陈衍锦《耕心》)
心田要收获,离不开勤快地耕作。小诗人把书比作锄头,认为惟有用书一锄锄劳作,心田上方能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简简单单,又深刻隽永。日本禅学大师铃木大作在《禅与生活》中写道:“日常生活中的一切经验无一不是禅机。”这首《耕心》,其实就用最轻简的方式让我们恍然大悟:原来禅和生活的距离,就是一双“心眼”的距离。
节日的大街小巷/像一个个龙门//我们的心情/是一条条鲤鱼 (郑胤哲《鲤鱼跃龙门》)
鱼跃龙门有自然界生物本能的属性,也有从古传到今的美好文化寓意。小诗人巧妙地把眼前的大街小巷比作龙门,把人们难以掩饰的喜悦心情比作想要跃龙门的鲤鱼,只需这一点机巧关联,节日期间人们外出的急切和必须性就自然隐含其中。言语少,巧思却多,物象简单,逻辑关联却充满智慧。
每一首儿童诗,背后都是大世界。能在小孩子的小诗里读出大来,才是大人最有价值的大收获。
我的白天美不美
爸爸妈妈可以看得见
八月十五
x陈衍锦
天上的星星
特别珍惜粮食
难怪那口锅
被舀得那么干净
写作文
x戴可欣
黑夜写作文
写下一遍遍灯火
秋天写作文
写出一树树翅膀
神仙写作文
写出一次次明天
友 谊
x黄楚桐
树想和我做朋友
我没在意
树经历了什么
我不知道
但是它变成了桌子
现在我和它是好朋友
今天的太阳又落了
x钟晓聿
一只刺猬
在天空散步
它不是卢梭
它不孤独
它爬得很慢
如同白驹过隙
相思豆
x黄楚桐
红豆迫切地
想和亲人见面
相思得
热血沸腾
观 察
x张家铭
睡眠像一面镜子
我的白天美不美
爸爸妈妈
可以看得见
奇怪的小贩
x黄梓宸
一个人摆地摊
面前空空如也
他在卖他的想法
就像空手套白狼
耕 心
x陈衍锦
书是锄头
我的心是梯田
一锄一锄
种瓜得瓜
再一锄一锄
种豆得豆
请喊疼
x虞竣淇
桌子可怜
天生不会说话
虫子怎么吃它
它都不知道喊疼
城里人多
像一块老木板上
冒出数不清的
虫眼
大街像枫树
x钟晓聿
大街是一棵枫树
每个人都是上面的
某一片叶子
因为太拥挤
大家都被挤得
满脸通红
溢出来
x张家铭
广场是一个酒桶
人们是酒水
酒水太多了
桶装不下
溢得遍地都是
灰尘一样的游人
x黄梓宸
黄金周
容易落灰
这种灰尘
弥漫在各个景区
遮天蔽日
真正的灰尘
被呛得直咳嗽
环境破坏
x戴可欣
他们把美景当浴缸
美景脏得快极了
鲤鱼跃龙门
x郑胤哲
节日的大街小巷
像一个个龙门
我们的心情
是一条条鲤鱼
游 人
x吴鹤祺
游荡的树叶
联合制造
一次次
绿树成荫的效果
树 叶
x陈衍锦
网红景点像棵大树
游客好似树叶
黄金周的尾声
像场秋风
狠下心一吹
树就渐渐秃了
人山人海
x黄楚桐
要把街上的人
一个个送回家
如同点数
地上的微尘
著作很厚
x黄梓宸
节日的广场
如同一本著作
来不及读完
这页密密麻麻的字
又翻到下一页
真是
走马观花
竹筒饭
x刘泓鑫
人们像
一粒粒米
大街小巷是
一根又一根竹筒饭吗
鱼 鳞
x刘寰宇
大街真像一条鱼
扎堆的人
是顽固的鳞片
虫 眼
x虞竣淇
城里人多
像一块老木板上
冒出数不清的虫眼
人 多
x蔡志豪
课间
操场上
有一滴滴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