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树林报增刊047期
校长专访
家访手记
家教园地
语言采风
园丁随笔
名家题词
经典视频
小树林语言艺术报

小树林报增刊047期

2021/07/06 10:29
浏览量

 

□主  办/小树林语言艺术学校
□主  编/吴  撇
□副主编/曲  燕
□增刊047期/2021.06.05

 

 

 

 

}}小树林教师寄语

 

 

 


致六年级毕业生

 

★ 曲  燕

 

又是一年毕业季,六年级的同学即将踏上新的征程。教师这个职业就是看你们远走高飞,我再原路返回。教给你们的东西很多,不知在以后长长的路上,何时长成你们的吉光凤羽,但我知道,这些种子,已经在你们内心生根发芽。要目送毕业远走的你们,思虑良久,再跟你们留下“五个要”的提醒吧。


   “眼要高”。古语有云:夫取法于上,仅得其中;取法于中,不免为下。人的一生,物质金钱随时会发生变化,会有多的时候,也会有少的时候。唯独时间对于每个人来说,是恒定不变的。所以,一个人怎样花时间决定着他生命质量的不同结果。一定要挤出时间阅读,并且,读好书,读有难度的书,读经典的书。我带你们看过很多文字,母语文学创作中,好的语言该是何模样,你们都有可以判别的双眼。时时刻刻,眼光都要高,这样才能得更高的东西,淘更宝贵的精髓为己所用。

 

“手要狠”。当你有了极高的眼光,极高的审美时,你会清楚地知道好的标准是什么。可眼睛看到的好,自己动手去写时,未必能一下达到,此时要步步紧逼自己,缩短手和眼之间的距离。内心拥有高标准的人,手一定要狠。这种狠指的是对自己的态度,不将就,不放弃,不逃避,不懈怠,只有这样逼自己“煎熬”,逼自己在思维的路途“翻山越岭”,一次次的内在跋涉叠加起来,才会是进步。所有的进步都来自于不肯放过自己的懒惰,不肯放过自己的“差不多就行”思维,不肯放过自己的“还好吧”的敷衍态度。对待事实问题,只有好与不好,没有还好和差不多好。每一节课,每一个知识,每一篇文章……你们都要记得,手必须狠。你能有多狠,你的进步就会有多大。

 

“心要善”。无论何时何地,品质第一,言行举止为第一张名片。确保内心的良善,坚持自己行为的温暖,这是你们一生的必修课。这门课,处处是挑战,且永远没有毕业的时候。也许,你有时会受到委屈,会感受到良善背后的劳累。但正因为如此,我们要且行且努力。丑恶容易,可丑恶是一把刀片,在割伤别人的同时一定也在伤自己。良善的意义就是人类的群体宗教,每个感受到他人良善微光的人都可能因为这照亮而变得坦然灿烂,也会进而照亮别人。这是人类群体生存下去的动力基础。你我他的良善加在一起就是灿如星空般的美好,如此,所有人才能在美美与共里体验生活的美好。所以,无论你未来身居何处,从事何业,你的每个行为里的良善都是一盏盏灯光,莫忘照亮身边的人。

 

“梦要远”。在语文课上,你们谈过历史,接近过哲学,试水过艺术赏析,关心过时事政治……你是否发现,通过母语课堂这个起点,你可以通向那么多广博的远方。你可以探索人类命运,你可以触碰最微观的植物,你可以好奇通向远古时空的秘密,你可以研究逻辑学里的思维特点等等,太多有趣的知识在等着你们了。我们的存在之外,还有太多隐性或显性的存在。已知和未知的东西瀚如星辰,你一定要鼓励自己内心的兴趣,一步步往前试探。你知道的越多,你的惊喜越多,你的内心越快乐,越能体会到自己的价值。所以,大胆地去想更遥远的地方,把梦安放在更了不起的地方。

 

“脚要实”。我曾不止一次提醒你们去思考学习的意义,不知你们是否有深入地想过。如果还没有,我建议你带着问题去初中,去高中,直到有一天能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今天所有的学习,都是在为你自己的梦想做铺垫,也是为你自己的选择权加砝码。当你找到自己的热爱时,你是否能够主动挑选而不会跌入生活的窘迫无力动弹。当你想要追求个人的价值时,你是否会困于自己匮乏的知识而中途掉队。这些都由你今天是否脚踏实地决定着。你当下所走的每一步,用多少力,未来你跳得就有多远。学习的过程和自己的生命质量有关,也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有关。人类的生存时刻面临危机,今年的新冠疫情就是一场博弈。当下,有钟南山、李兰娟、张文宏等这些逆行者站在前面为我们遮挡。未来,你们的长辈都会老去,未知的危机和灾难仍然随时到来,那时,就是你们该站在前面遮挡的时候。拿什么遮挡,就拿你今天的努力,今天的积累,今天的知识来铸造他日的生存安全。如此说来,你今天怎么走每一步,无论从大处小处来说,都至关重要,容不得一丝糊弄。

 

此站只是临时停靠,漫长的行程刚刚开启,加油吧!少年们!未来可期,优秀的你们更可期!

 

 

 


}}小树林美文鉴赏

 

 

 

 

寂寞五店市

 

★ 孙泽淼

 

从小树林跟着曲老师走到五店市,虽只有五分多钟路程,但不能消弥我对五店市的期待。

 

到达五店市,外围的墙高低交错,像极了我看书时有时紧张有时起伏的心情。那墙是鲤鱼红,石砖样式也不相同,长条形砖、方块形砖,它们互相配合,将外墙分出了高低。

 

走过去,眼前时不时像是被“红布”盖上。墙面的形状更是不同:有时跟着两块砖的中线排列,有时把一块砖切成两半,拼成“+”字形,像是向光线瞄准。

 

中国人讲究线条之美,而线条需要“曲”,角度高低也有一定的学问。

 

步入小门,左右两侧小草向远方铺去,如导游般为我们指路,跟着小草的指引,一座高大上的红砖楼屹立在我面前。红砖楼中没有人,没有动物,是多么寂寞,只有几株种在石盆中的植物,有金钱草、小菊花……它们陪伴着红砖楼,有了活力与希望,可还是透着宁静、深远。院落的红色显得喜气、吉祥,深浅都有,时不时会有黑色的线条的红砖。这红让我回忆起唐朝杜甫的诗: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走出红砖小院子,还能看到一面用贝壳建成的“蚵壳厝”,用手在上面快速摩擦,没多久手会磨出血,因为它实在凹凸不平。

 

继续往下走,一条小溪潺潺流过,上面是两条长石块。我走上去,小溪似乎越来越快,这像偷了东西的小孩,生怕被别人发现,赶快逃跑。小溪水面上扬起了小水波,好看极了,像沙漠中一个又一个的沙丘。

 

从另一条路向回走是小巷,左手边一排下去是竹子,它们好像被太阳晒累了,手脚无力,头也垂下去,一脸疲惫。风“呼呼”地吹来,竹子们则“沙沙”地回应,唠叨着:“快来点儿雨吧!”地上有一些枯叶,我踩在上面,十分清脆。我不禁想到一句诗:竹外桃花三两只,春江水暖鸭先知。

 

游完五店市,返程时回头再看,它们静静的,还是多么寂寞。

 

 

 


山水绝配

 

★ 蔡韦霖

 

从小就对山有一种独特的情感,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等等关于山的诗句,对于我来说,总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

 

那次,一家人驱车来到武夷山太。阳红扑扑的,山峰是那么雄伟、壮丽,山边的那一层破晓之处,煞是好看。那清晨的薄雾,是一匹长纱,将武夷山的山山水水蒙在一起,一种神秘感悄然而至……

 

当我们到山脚下,仰首望去,雄伟,巍峨,层山叠峦。漫步于林荫小路,一阵刺骨冷风袭来,一行人不禁直呼寒冷。风离去时,还不忘带走山林的产品——绿叶。风穿过树林以及石头的呼呼声,至今仍徘徊在我的耳畔。山中,幽静,令人茫然,我此刻忽然记不起自己身处何处,果真是有点“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感觉。山间小路绵长,一眼望去,感觉与人生之路一样漫长。

 

在九曲溪上乘坐竹筏,更是一种享受。扑面而来的一阵阵清爽的凉风,太阳温度适中,艄公与乘客们的谈笑风生,更是让人放松身心。溪里的石头,由于艄公们长年累月用竹竿的敲打变得千奇百怪。有的可比肩乌龟,有的状如鳄鱼,有的跟河马入水休息。九曲溪中的“龙曲”正如人生中所经历的坎坎坷坷,忽然一转。而在竹筏即将靠近虎啸岩时,河岸上突出来的一抹棕色充斥了我的双眼,那是一株榕树。不,那是一片森林,独木成林,春景独可叹,从那株榕树中,我看到了岁月,我看到了坚持,我看到了苏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的顽固!

 

一想就要与这里别离,心中便充满了不舍,心里也别有一番滋味,有一种“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的伤悲。

 

 

 

 


八仙山

 

★ 吴家轩

 

一缕缕阳光照在八仙山的“脑袋”上,一棵棵树在空中躺着,躺出了一道桥。走过树下有一股莫名的奇妙感,原来是树为你遮阳,风为你吹过一阵凉爽。

 

那一棵棵桂花树多香呀,春天的叶子稍绿,但又带点黄,闻起来总有一股甜美的汽水味。秋天的叶子好似一只只轻盈的蝴蝶,挂在树枝上让你观赏。八仙山的桂花树比福建的茉莉花、武汉的菊花香美多了。桂花树的树干呈深棕色,这绿叶仿如艾青的绿:“绿好像绿色的墨水瓶倒翻了,到处都是绿的。刮的风是绿的,下的雨是绿的,流的水是绿的,阳光也是绿的,这桂花树在我眼里也是绿的。”

 

树木间流淌着一条不知名字的小溪,从上而下,像一条速度缓慢、气势如猫的瀑布似的。这条小溪的颜色呈透明色,把手放在里边像是洗了一个冰凉凉的冷水澡,一放进去就冰得缩了回来,连身子都紧缩成一团,只得小步地跑来跑去,正常的体温才复原。小溪的清可不是一般的小溪比得上的,小溪里上下流淌的波纹,鱼儿跃水的波纹,落叶飘进小溪里的波纹全看得清清楚楚,就是再小的东西也好像放大了10倍似的,清晰可见。

 

欢乐、有趣的亲子乐园就更壮观,滑滑梯从地上到顶部都是由一大块一大块铁片拼成的,还有一个遮天罩,防止人摔下去。可是里面阴沉沉的,黑得让人想迅速滑到地面上。告别这黑暗,除了滑滑梯还有荡秋千,两个人躺在上面,一个人双脚勾住一条绳,而双手抱住另一条,一个人帮忙推就可以像飞机驾驶员似地起飞了,飞向蔚蓝的天空。

 

阳光一点儿一点儿地在八仙山的美景中告别了,这仙境般的八仙山,使我愉悦,让我在新的一天快乐起来。

 

 

 

 

[本期指导/曲  燕]
[责任编辑/郑锦祥  余丽敏]
 [本期文字录入/鹿  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