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 办/小树林语言艺术学校
□主 编/吴 撇
□副主编/曲 燕
□增刊057期/2021.08.05
}}小树林教师寄语
需要练习的快乐才是真的快乐
★ 曲 燕
一学期又匆匆而过,每个同学也都在这半年中悄然发生着变化。每一个细微的变化,都是成长的样子。从课堂上注意力的变化,到主动思考的变化,到善于说出个人观点的变化,再到文本中每一个句子的精彩爆发,每一个词语斟酌使用的习惯变化等等,这一切都默默地发生着。每每看到大家任何一点变化,我的内心都无比欣喜。因为我知道这都是你们在内心无数次用力的结果,所以肉眼可见的小果子便在课堂上一个个崭露出来。
我想每次自己尽力后取得的这些小变化,你们的内心也必定是欣喜的。因为这是你们自己认真思考,反复比对,多次推翻,不轻易放弃之后,才得到的智慧果实。在前面经历的思考过程有多复杂,后面的喜悦就有多大。这种喜悦是千帆过尽我自留的强大存在感,更是阅尽险滩我自笑的明确价值感。这种感觉带来的快乐才是具体的、踏实的、有棱角的、会生长的,久而久之,就会积累成一种可贵的品质:自信力。
我带大家回顾的这种感觉,是想让你们正确地认识快乐。我们躺着玩手机时身心因为舒适也是快乐的,我们看低幼的吐槽笑话书时因为不需要花费任何力气也是快乐的,我们懒洋洋地不需要做任何事情时也是快乐的……但这一系列的快乐,因为不花费力气,不产生任何结果,快乐的感觉便转瞬即逝,且只是体现在当下肉体上的暂时感觉,尔后不会在内心生成任何有力量的喜悦感。所以一定要区别短暂的肉体惰性愉悦,和付出努力后产生的价值愉悦两种快乐的差异。后者是精神领域的,是劳而有获的因果关系的,是需要练习的,故而才是人为之人该追求的快乐。
理解了真正的快乐,我们会发现,这种快乐的获得,不仅需要努力,更需要一次次练习。比如一道题,我们想了一遍发现没有思路,于是,再读第二遍,换个方法重新寻找条件,还是没有思路。再把每个条件都列出来换各种组合重新寻找可能性,突然发现一条路径,深入钻进去一算,慢慢找到缝隙,结果逐渐浮出水面,心中无限快乐。这个过程就是反复练习最终获得结果并产生快乐的过程。同时也是大脑神经深层次的运动和强化。同样,写作时我要用哪个词更好,反复比对,拿捏,最后挑选一个更有价值的词语使用,这样成就精彩句子的过程也是在反复进行深度的大脑神经运动练习。久而久之,经过无数次这样练习的大脑神经就会被强化成一种深入思考的能力,那时候,我们的深层次思考力便产生了。这种深度思考力的产生,是为了成就你们在初二之后和高二之后,学习更高、更远、更深知识的必备条件。
如果不重视这类大脑神经深入思考的训练,遇到难题就停下,一写作就靠惯性,每天只等老师说你来记录,做个知识的搬运工,长期下来,大脑运动一直停留在“浅表层”,无法训练自己的深入思考力,非但体会不到深度快乐,更会在后期征服更难的知识时掉下队来。
所以进入高年级,我们要追求的快乐就是这种反复练习的快乐,只有现在就刻意练习深入的思考力,我们才会在学习更难知识时游刃有余。只有能够驾驭更难的知识,我们才能在人才选拔梯队上走到前列,这样才能实现你们最终想要的理想,去成为你想成为的人,去做更有难度更宏大的事,去完成自己这一生最好的样子。
孩子们,从现在开始,去享受需要练习的快乐吧!
}}小树林美文鉴赏
山水田园
★ 游志博
太阳在空中忙活了一整天,似乎累得腿都软了,拖着疲惫不堪的身躯踱向山间,埋下了半边脸,对大地收起热情。而在夕阳之下的是,是一派田园风光。
俗话说:“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晚霞,是夕阳身旁的侍女,在夕阳慷慨的点缀下,它一举成为傍晚的代表。那一朵朵错落有致的霞云毫无违和感地织满了半边天,由浅橙渐变至淡黄,远远望去,令人十分舒适。可如今,在这满是高楼大厦的城市中,又怎能见到这般晚霞景色呢?科技发展带来的,也是自然风光的丢失。
在晚霞的覆盖下,一个小村庄逐渐露出了庐山真面目。这里的房子小巧玲珑,像一个个刚出道的小姑娘,墙壁则是她们羞红的脸。此刻正值黄昏,一丝朦胧的夜色为这个村庄染上神秘的色彩。这时,一缕炊烟扭捏着浮现在一座房子上方,很快又悄悄地消散了。这场景让我感到十分的自然、贴切。即使是用灶台生火又如何?早在《陋室铭》中就有:“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只要你刚正不阿,即便身处陋室,又有何妨? 即使是油画,但我的内心仿佛能听到,一位位母亲正呼喊着自己走街串巷的孩子回家吃饭,浓浓的母爱在这一刻一览无遗。
李白在《独坐敬亭山》中点到:“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可见山在诗人中的威望之高。油画中的天柱山,在天空的衬托下,更能突显它的端严、庄重。高低起伏的群山成了这村庄的一道屏障,而那一小片的墨绿,更是让它不会因单色调的暗灰显得呆板。如此高大宏伟的山峰,却几乎没人拿正眼瞧它,连这夕阳也极少给它机会一展锋钳芒。可就算是这样,它却还是用那坚实的后背,默默地守护着这个村庄,想起了丘吉尔说的话:“成功就是从失败到失败,也依然不改热情。”用来说这座山也是极合适的。
这一切的风光,身处城市的我却只能通过油画来了解,父母只想着让我好好学习,努力工作,但是何时才能让我一览那山水田园呢?
夕阳下的向往
★ 林鑫垅
美好的田园生活是人人向往的,它虽没有城市的发达,却像一颗颗星星一样,总能为城市的平庸,增添光彩。
我站在那一幅画前,它色彩缤纷,一笔又一笔的颜料,在画者的手下,变成了美轮美奂的作品。画中的村子,安详美好。近看,那幅画杂乱无序,粗糙的线条,像被蚊虫啃食过的树皮;下面的一片碧绿,像是人故意画上去的,让人看了,浑身不自在。后退几步,美丽的画面马上显露在我们面前,真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果然,这样一看就发现奇妙了。再定睛,自己好像身处画中的村子里。夕阳照在我背上,像父亲的手,温暖又凉爽。一轮夕阳挂在天空中,如小孩子撒娇时嘟起来的嘴。看起来十分可爱、乖巧。云飘来,它不再是像以前那样厚重,如泰山一样,一直坐在那头一动不动。而是,一缕一缕轻纱似的,轻轻地慢慢地托起夕阳。那袅袅炊烟从房屋的烟囱里升起来,没有一丝色彩,却添得一份美好,让人向往,并没有“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苍凉感觉。
橘黄色的天空下,一座座绵绵山峰,深绿色的色彩,让人觉得成熟、冷静。绿中又带着点黄,黄里带着点红。画中的季节,应是夏末初秋了。山下,那一座座老房子,坐落在山脚旁,近看,那房子外表呈鲤鱼红,表达了山户人家对吉祥幸福的渴望。家里的柴犬躺在门口睡觉,成群的鸡鸭在河塘里游泳。那清脆的声音,好像在我耳边回荡着,让人禁不住充满向往。
田里,半熟的稻子回荡着。有的长出了淡黄的稻谷,被碧绿的稻草藏在里头,真是淳朴可爱。风轻轻吹过,揉动着稻子,浪花一朵朵,像风在上面打滚一样。田边的松树,矗立在夕阳之下,那一片片树叶,如钢针一般,直立着,雅雀地停立在枝头,留给这个村子,最后的安逸。
天,慢慢暗去,最后的光亮从天柱山的背上爬下,那一丝美好,让人心头依依,除了不舍,还有深深的向往。
书院之韵
★ 郑钰萱
一股香味不知从哪里飘来,周围残留的白烟不久便随风而散。温陵书院整个被这股檀香香味包裹,每个人都没有出声,似乎檀香把安静也带来了。
书院不小,有许多房间,设计得很古代。,一进门,左手边便是一处小园子。园子内种植了几株植物,为园子增添了生机。其中最吸引人的,就是那葡葡藤。葡萄藤先是种在一个大缸似的盆里,发芽长大后,便一步步攀上了周边的护栏。而原先的模样,是高山的形状,一层一层环绕着,不少苔藓也爱这藤蔓,都爬上了“高山”,扒在“山”腰处长驻,不肯起来了。微风一吹,细细的葡萄藤之上的宽宽的叶子又抖动起来,叶子已不再是翠终绿的,它已经逐渐发黄了。参差的“绿黄分界线”已不再均匀,时常被黄色侵袭。像是两伙人拉帮结派,分道扬镳的样子。其实,无论黄色还是绿色,都是一脉相传,本就是一体的。叶脉清晰地烙印在叶子上,因为刚浇过水,所以叶上还挂着一滴不知谁的眼泪,如同一颗泪痣,尽显葡萄藤的柔美与袅娜。
缓步进入,唯恐打破了这静谧的一切,书院与世间喧闹似隔着一层玻璃,互不相扰。可是,越往前走,越有点声音浮进心间。是什么声音?仔细一听,似是流水声,又似是铃被触到的声音。突然,一株高大却瘦细的植物映入眼帘,是“天堂鸟”。“天堂鸟”细细的枝干从笨重的盆中用力托出,尽自己全身的力气把自己举起来,远离这世间一切俗尘。它高傲,仰着头长出叶片,宽大的叶片诉说着它梦想的远大。与葡萄藤不同,“天堂鸟”的叶片是翠绿的,却让人感到深沉、遥远。旁边是一处流水,流水声便是从这长出来的。流水中驻立着一块石头,暗黑色的石头因长年泡在水中,从而长出了苔藓。流水不断热情地拥抱石头,石头只好被流水沏得光亮。
流水的右边是一株高大的蕨。蕨已长得相当茂盛,锯齿状的叶子似花瓣一般从中间向两边盛开,如果用手摸摸蕨,便可感觉到来自蕨的高冷与敌意。瞧!蕨的一段枝叶从下面冲出,乍有“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之势。这枝叶像是冲破了以往固化的思想,从蕨的根部牢笼中伸出。凑近一瞄,蕨的叶子上有一点点类似痘痘般凹凸不平的皱痕,手一摸,不如“天堂鸟”的叶片平滑,却也没有葡萄藤这么参差。
微风拂过书院,檀香的烟雾又一次被吹散。但不散的,是书院一直安静婉约的风韵……
[本期指导/曲 燕]
[责任编辑/郑锦祥 余丽敏]
[本期文字录入/鹿 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