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树林家访记录》
(总第8期)
【家访时间】2010年10月22日 19:30—21:20
【家访对象】蔡子鑫同学
【家访教师】秋 燕 林 香
【家访原因】家长反映,该孩子学了两期,写作水平没多大提高,缺乏文采且容易跑题。
【家访礼物】《树叶的香味》 定价20元
【家访记录】
一、家访过程
从C区出发,到剑影武术学校对面的蒲任村,路程不长,但我们骑着电动车,一路逆风迤逦而行,瑟瑟发抖之际,又几经探路,才来到子鑫家。
一听门铃声,小家伙迫不及待出来开门,并热情跟林香打招呼,唯独我,因为陌生,她腼腆打量我一下,在她妈妈催促下,才挤出“老师好!”这句问候语,但略带怯生。
见面、寒暄、落座、上茶,但我们快步入话题之余,我端详这小家伙:清秀的面庞、扑闪的眼睛、浅浅的酒窝、尤其嘴唇左上角一颗小黑痣,更衬托她的白皙肤色,整个人可爱又聪颖。
“老师,我的孩子现在写作很依赖我,在小树林,可能你们老师引导细,她会写,可是她自己学校布置的作文,她就要我在旁边念着,否则不会写,你看这孩子,……”焦急、惶惑、无助,子鑫妈妈在我们刚抿口茶,就竹筒倒豆子似地急切向我们诉苦,仿佛那一刻,救星从天而降似的。我们不急于回答她的问题,暗示她把孩子的作品拿出来。我翻阅子鑫的作文,《救救我》(讲述小熊救小鸭的故事),《堆雪人》、《我家的小白兔》,这三篇作文,语言纯真、故事情节完整、用词恰到好处,同时也融入动物或人物的神态或动作描写,(虽然描写过于粗浅,如:“小熊急得抓耳挠腮”,表现小熊着急的神态),书写工整、字迹清秀,“还不错吧!”看完作品后,我心里不由嘀咕“家长是否过于心急?”
随着话匣的打开,孩子的问题慢慢浮出水面,只要是她熟悉的事情,她就会滔滔不绝讲下去,但一旦需要想象或联想的事,或自己不熟悉的材料,她就无从下手。如《他不该这样做》一文中,对文中的“他”(“这是一个非常坏的学生”转述孩子作文中的句子),就缺乏必要的描写,“他踢了一个同学”,但老师找他时,“他惭愧极了”,我问她:一个马上在老师面前认错的同学,能算是“非常坏”的人吗?他踢了同学,怎么踢?严重吗?踢完之后他怎么表现?同学哭了吧?老师叫他到办公室,他既是“坏学生”,起先他会怎么表现?“站在老师面前,晃动着脚,不屑的眼神,高抬的头……后在老师的教育下,他才会惭愧地低下头。”中间可以介绍这同学平时“非常坏”的行为,以突出人物性格。“可我们班没有这么坏的人,我是编的,老师!”小家伙连忙打断我的话题,爬到凳子上,急于为自己辩护,我们不禁捧腹大笑,为她的胸无城府与可爱!
“那你不是有看到妈妈在训哥哥的时候,”子鑫妈妈忍不住了,马上接过话茬,“妈妈在训哥哥时,妈妈气得有没有一手戳着哥哥的头,一手插着腰,眼睛瞪得像铜铃般大,脸色铁青……”她妈妈采用“现身说法”,边比划动作,边引导,“这些你可以搬到作文中,老师生气时就像妈妈一样,可以联想啊!”“哦!对了,妈妈,哥哥还会在你面前嬉皮笑脸,双手放在背后,头抬得高高,还会抖着脚……”小家伙噼里啪啦,急不可耐地接过话题。“对啊,你可以把哥哥的表现放在同学身上”。“这样呀?”略作沉思之状,一副似懂非懂的可爱相。
后来,我们相继围绕着如何观察,如何写人、如何记事、如何扣题,以孩子身边的事例,进行有效地辅导。整个过程,有讲解,有表演,孩子参与其中,乐此不疲。
不知不觉,时钟已经指向10点了,我们不得不起身告辞,子鑫妈妈把我们送到门口,“老师,真是太感谢你们!你们今天的辅导很细,我和孩子都学到了很多,以后有空常来坐坐!”之后,她又满脸期待地恳请林香:“能否帮我转告你们林校长——今后能否允许我们家长也跟孩子一起进去听课吧?这样我们才懂得在家如何辅导孩子。”我们婉言谢绝了。
走出子鑫家,已是10点15分了,子鑫妈妈还在门口目送我们,久久不肯进去,家长的热情为我们驱赶瑟瑟秋风带来的阵阵寒意,踏上灯火通明的街道,我们如释重负(为今晚家访的成功)之际,肩上更多的则担负一份厚重的责任感—家长的期望与孩子的成长!
二、家访感言
“学如硎上钢刀,不见其损,但日有所减;学如春之新草,不见其长,但日有所增。”这是我在赠送的书页上题的字,其实就是想告诉家长与孩子:学习如此,写作更是如此,“一蹴而就”这个词与写作无缘,它需要一个较漫长的过程,心急不得;“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素材的积累,词汇量的储备,是写作的源头之水,它需要孩子的长期积累,失去这一重要环节,作文水平的提高,从何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