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名作家聚首温陵书院 论剑本土散文诗创作发展
校长专访
家访手记
家教园地
语言采风
园丁随笔
名家题词
经典视频
小树林语言艺术报

泉州名作家聚首温陵书院 论剑本土散文诗创作发展

2012/07/07 00:00
浏览量

  7月4日晚,由泉州市作家协会散文诗创作委员会主办,鲤城区作家协会、泉州市作家协会青年创作委员会协办,小树林文化教育机构承办的“泉州散文诗创作研讨会”在温陵书院隆重举行。这是继“诗意温陵•优雅人生”泉州名作家自选作品朗诵会后,又一场在温陵书院举办的“诗意”大会。来自泉州各地的文学精英齐聚一堂,针对泉州散文诗的发展现状和未来的前景展开了热烈讨论。作家们侃侃而谈,异同思想激情碰撞,产生了深刻的智慧火花。


第一剑:散文诗的定位问题


  当前,文学界有人认为“散文诗是披着散文外衣的诗歌”,忽视散文诗的独立性。原泉州市作家协会主席陈志泽对此诡辩进行了驳斥。他说:“河流失去河床必定干枯,散文诗的生存也遵循这一道理。散文诗要先成为独立的文体才有发展空间。”当诗歌的形式不足以抒发诗人情感,需要借助散文的表现形式才能更细腻地表达情感时,散文诗就顺势而生了。陈志泽引用波德莱尔、艾青、屠格涅夫的等国内外知名诗人的观点和作品,提出散文诗的归属可以追溯到法国作家波德莱尔时代。他认为,散文诗是散文和诗歌的完美结合,创作时既不能全部诗歌化,也不能全部散文化,这种独特的文体使得文章完美多汁、细腻饱满。
  鲤城区委常委、教工委书记廖伏树巧用水果柰和李子的关系来解释散文诗和诗歌的关系,指出两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他认为这两者有深厚渊源,但散文诗应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存在。“散文诗既有诗歌的想象,也有散文的意境和细节描写。或许创作者应当持宽容的态度来对待散文诗和诗歌。”当谈到散文诗起源问题时,廖伏树直言自己不同意陈志泽的观点——“波特莱尔起源说”。他说:“是不是可以将散文诗和我国古代的‘赋’联系起来。我个人很喜欢汉赋。我觉得赋当中的铺陈、排比、一唱三叹的手法和散文诗有异曲同工之妙。”

 

第二剑:散文诗的内涵问题


  关于散文诗的写作内容是作家们讨论的第二个重点。
  泉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泉州文学》执行主编李孝琴回忆自己的创作历程,坦陈自己创作的散文诗受冰心作品的影响很大。她认为散文诗作为抒发个人感情的载体,最根本的基础是要有真情实感。
  李孝琴的观点得到了在场各位的一致认可。鲤城区作家协会主席吴晓川认为散文诗必须做到真实自然,不可刻意拔高文章的立意,否则会出现“失真”的情况。此外,他还提出散文诗的创作不能拘泥于篇幅的长短:“内容决定长短,形式要服从内容。”

 

第三剑:泉州散文诗发展现状与前景


  泉州市作家协会主席戴冠青在讲话中高度评价了陈志泽等老一辈作家“开拓者”的作用,也肯定了近年来泉州散文诗创作所取得的成就,同时她也指出当前泉州散文诗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她批评当前有些作家的散文诗辞藻雍容华丽,但缺乏内涵和蕴藉,主张好的散文诗必须注重语言、立意、审美。
  陈志泽和大家分享了自己的投稿经验,批判现实社会中有些功利的作家为了追求发表量和获奖背弃散文诗的宗旨,他告诫在场的每位作家:“散文诗的创作要坚持己见,使之更有表现力,不能随波逐流。”他鼓励年轻的创作者为泉州,乃至全国的散文诗事业努力奋斗。
  泉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东南早报》资深编辑蔡芳本认为当前泉州散文诗的创作队伍“既重又轻”。“重”的内涵是指散文诗的领军人物分量重、作品质量高;“轻”则指的是真正在创作散文诗的人不多,队伍有待进一步壮大。
  结合创作背景,从泉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角度出发,廖伏树指出泉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底蕴丰富,历史积淀深厚,他建议创作者充分挖掘泉州的文化进行创作,创造出更多属于泉州的散文诗。
  大会对未来泉州散文诗的发展寄予殷切期望,希望泉州散文诗一步一个脚印,吸收其他文体的精华,引领散文诗创作的潮流,最终能迎来散文诗时代。(陈玉玲

 

 

图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