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幼儿口才教学”的几点思考
校长专访
家访手记
家教园地
语言采风
园丁随笔
名家题词
经典视频
小树林语言艺术报

关于“幼儿口才教学”的几点思考

2010/09/30 00:00
浏览量

  根据幼儿识字不多,难以自主阅读的年龄特点,如何让启蒙班的孩子喜欢口才课,“吃透”教材,进而掌握内容呢?我认为关键在于课程步骤的合理编排。活动各流程不该是一道毫无联系的拼盘,而应是由一条主线索精心串成的“珍珠项链”,循序渐进地引导幼儿步入从趣味感受——理解接受——轻松掌握的快乐学习之旅。


  一、利用游戏引导幼儿明确与教材有关的角色特征
  课前小游戏是备课的第一关。口才班上课时,我们经常会接到孩子抛出来的“球”: “老师,我们玩游戏吧!”游戏除了作为调动情绪、发声练习和表情训练的手段,如果能结合本次教材的内容设计相关的游戏,就能起到一石二鸟的作用。例如学习小话剧《猪八戒吃西瓜》之前,我和孩子们玩起了“小小解说员”的游戏:在《西游记》的背景音乐中,老师先示范用语言描述本剧的主人公——八戒的形象、动态,让集体幼儿根据解说内容进行角色模仿秀;再鼓励个别幼儿担任解说员,介绍唐僧、悟空等角色。游戏过程氛围热烈,幼儿很快找到了感觉,了解了相应的角色特点,为剧本内容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二、借助示范表演引导幼儿完整感受文学作品
  对幼儿而言,只有感兴趣的事物才会主动地去了解和学习。我发现孩子们在观看示范表演的时候也是最安静的一刻。通过欣赏表演,能够让幼儿初步感受文学作品的魅力,对教材内容有了一个较全面的印象。新学期初,我就精心地准备“开心第一课”,有意识地选择幼儿喜爱的双簧或者相声、颠倒歌等,邀请口才提高班的哥哥姐姐们和我一起合作,抱着“不把观众逗乐决不罢休”的目标,以投入夸张的表演激发幼儿的兴趣,及时把握孩子们的心,令他们爱上口才班。有兴趣了,幼儿才会坐得住,学得好。


  三、采取分段教学策略,引导幼儿深入理解、学习
  有了理解作基础,幼儿能够较快地掌握教材内容,且“有意识记”比“无意识记”的记忆时间更长久。因此在完整欣赏后我采取“逐个击破”的策略,通过分段教学,帮助幼儿局部理解、学习作品。并关注以下几点:
  (一)备课时要找出教材中的难点,以便在教学过程中突破难点,帮助幼儿释疑解惑,扫清学习障碍。
  (二)及时丰富词汇,启发幼儿扩散、运用词汇。结合文学作品中的优美词汇引导幼儿理解学习,说近义词、用词造句等,丰富幼儿的词汇量。词汇的积累正是掌握教材内容的重要一环。
  (三)结合肢体语言,帮助幼儿记忆。各种语言的学习方法是相通的,因此,我引用英语教学法中的“全身动作法”,鼓励幼儿边学台词边做表情、动作,使幼儿较快地掌握教材内容,同时也培养孩子运用肢体语言表现的习惯。因为培养孩子学口才的目的并非纯语言能力的提高,而是口语和才能的全方位发展。
  (四)充分发挥幼儿的创造性表演潜能。口才的魅力就在于它的创造性。如果幼儿只是一味地模仿,就体现不出个体的特性和思维的创新。因此,我鼓励孩子大胆地尝试、表演,努力做到与众不同。例如,在学习相声《我长大了》,其中有关于“吃面”的台词,我们就展开了“吃面PK赛”,以情境表演的方式比赛谁的面吃得最香。孩子们的潜质在老师的引发下充分展示出来,令活动气氛升到“最high”。
  (五)采用“追问+奖励法”。我认为这应该是幼儿注意力最集中的环节。老师围绕教材内容步步深入地进行个别提问、组织幼儿集体学习,孩子们为了得到更多的“光荣小贴纸”,思维紧紧跟随老师,生怕错过一句台词。确保幼儿“眼到、口到、心到”,才能顺利达成我们的教学任务。


  四、视听结合,引导幼儿掌握教材
  为了促进幼儿有效记忆,我借助VCD、板书、卡片等辅助材料让幼儿边听边看,多渠道地理解、掌握作品内容。词汇、名称、角色、儿歌、诗词、绕口令等简单的内容皆可用板书的形式呈现。采取“指字认读法”引导幼儿边看边读,鼓励幼儿回家后认读简单的教材,萌发幼儿的阅读兴趣,对幼儿掌握作品内容具有相辅相成的功效。


  五、家校配合,指导幼儿熟记台词
  时间久了容易遗忘,许多幼儿不识字,对课后复习造成一定的困难。因此,发动家长成为我们的“得力助教”是帮助幼儿熟练掌握教材的重要环节。例如,有些作品需要多个角色的配合才能完成,我请家长和子女对台词,大大减轻了幼儿学习的负担。而且在家长的支持下,孩子们熟能生巧,增强了舞台表现的自信心。
从整体到局部,从不识字到对阅读产生兴趣,循序渐进地引导幼儿在喜欢教材内容的基础上会学、学会,让我感受到幼儿口才教学的成功与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