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昕怡的作文本
校长专访
家访手记
家教园地
语言采风
园丁随笔
名家题词
经典视频
小树林语言艺术报

郑昕怡的作文本

2017/08/03 00:00
浏览量
“翻”的味道
郑昕怡[丰泽区实验小学?六年级]
绵绵细雨下着,公交车站牌旁,我撑着伞,呆呆地伫立着,一双眼眸静如死水。脸颊的泪痕,留下了深深的印记,犹如利刃,绞着割疼了我的心。刚刚与小语推搡,让我记住了那种“翻”的味道。
我和小语是志同道合的好友,同学们经常叫我们连体婴,因为我俩谁也离不开谁。我本以为我们的友谊可以天长地久,可谁也不曾想到,我们最后居然形同陌路。
昨日,天气阴沉,空气中夹杂着雨水的咸涩。每周的小考如期而至,同学们面如土色地做着最后的复习。
小语趴在桌子上,脸色惨白,痛苦地呻吟着:“不会背啊!又要考砸了!”我没心没肺地笑起来:“叫你不好好复习。你放心,这次我一定考得超好!”
小语狠狠地瞪了我一眼,嘟起嘴,嘟嚷道:“你就幸灾乐祸吧!你每次都这样,隔岸观火,见死不救!等会儿咱们互道情报!”说完,她狡黠地抿嘴一笑,跟一只老狐狸一样。
“不可能!你给我认真考试,不要打那种主意!”我面色铁青,一点儿商量的余地也没有,小语之前和我对了多少次答案啊,可每次都是她捡便宜。
“是是是,你真伟大!”她一个字一个字的从嘴里狠狠地迸了出来。七个字在我眼前活蹦乱跳,渐渐组织成了一大堆对她的不满。小语和我之间隔了一道墙,一道有我们俩之间的嫉妒、猜忌、不满堆砌而成的墙。最近我们好像都有意将它推翻,似乎一个小小的矛盾就足以撕破脸皮。
考完试,我收拾书包准备放学,谁知,小语竟一下子把我的书包推倒了。我不知道她是有意的还是无意,反正她惹到我了!我和她推搡起来,脸气得通红,心墙瞬间坍塌,各种不满让我的额头上暴出条条青筋!
后来,我们终于在同学的劝阻下不了了之,好强使我无法将眼眶中的泪水滴下,可一扭头,眼泪便随风飞去,滴落在我的心头。
这场大战,我们谁都没有战胜谁,可内心却因此伤痕累累。或许,有些不满就要及时吐出,否则积攒至最后只会翻得苦涩,翻得伤感。(指导老师/南  山)
 
 
 
 
 
低处很美
 
 
 
  有人喜欢高,喜欢那种“一览众山小”的优越之感。但我不同,因为在低处,也有一番属于它的独特之美。
  有一位同学,小小年纪就长到了一米七的个头,不仅成绩优异,还担任班长。他浑身上下都透着一股王者的气质,不管是在生理还是心理上,都是一位“高人”,因此,有不少人都羡慕他。
  在所有人都在向往更高一层的时候,我却不屑于追求“高”,反而十分享受这种“低”生活,活出自我,活出自然。
  低没有什么不好。一低头,就能闻到花香;一俯身,就能看见美好。你见过高个儿弯腰拾东西的时候吗?上周,一位海拔约一米八的小哥,不慎掉钱了,他本想就这么简单地伸手一捡,可手尴尬的停在半空中就下不去了,只得欲哭无泪地半蹲着脸。正如现在很多高手一样,一旦跌到,必须费尽周折才能重新站起来,而处于低处之人则直接爬起来,因为他们受过的嘲笑比高者多,更坚韧,更敢于面对挫折。
  现在,柏油路上有许多落叶。有人为它们允悲,认为它们死得不值。那枯黄的叶子,宛如年近古稀的老人的脸,黯淡无光,甚至十分丑陋。但有谁想过这片叶子,曾经有过“高处不胜寒”的生活呢?它站得高过,孤零零的,没人与它要好,因为叶子从不亲亲密密地紧挨在一起,中间难免有些疏离。但如今,它们却投入温暖大地的怀抱中。它们朴素无华,却更加熟络。站在高处之人,往往骄傲自满,难以亲近。但有时只有你放低架子,才能给予人四月春风。
  低一点,低一点,不要太过于追求高,在简单的低处,不与人勾心斗角,有何不好?低处,往往也有人间最美的风景。(指导老师/祥
 
 
 
 
奔跑吧,风火轮
 
 
 
  屋外的天气就如烤炉般,炎热至极,不过屋内的我们,也因快乐导致心跳加速,连脸儿都涨红了。
  当你面对一叠报纸和一捆胶带,要求你做出一个风火轮的时候,你会不会傻眼呢?我就如此。特别是听说还得站上去走的时候,我就更加纳闷了:你确定能行?我对着零点零零零……一毫米厚度的报纸的承重量产生了深深的怀疑。
  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我先和一位女同学把报纸粘好。这其实是技术活儿,不仅要贴平整了,还要保证不会破。粘的时候,胶带发出刺耳的“喇啦”声,像谁的裤子被扯破了一样。报纸这条巨龙不好对付,我扯胶带,女同学负责把报纸抚平。我们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才咬着牙把它五花大绑地制服了。
  谁知走时,这条巨龙又不听话了,开始在我们手中挣扎起来。女同学钻进报纸围成的圈中,朝前走着,我站在后头推送着报纸。报纸的宽度不够,还得禁得起我们来回蹂躏,当真惨不忍睹。我的大脚用力地踏着报纸,直接踩下去,压得它苦不堪言,不一会儿它就罢工了,裂了一个小口子。
  我心里咯噔一下:不会吧?谁知上面的胶带粘到我的头发,我整个脑袋随着报纸往前面扑去。我抿着嘴,忍着痛把头发揪下来,着急地大喊:“到了没?到了没?”接着又是一声响,有一处报纸牺牲了,破了个大洞!我面如土色,热汗不停地往外渗。怎么办,这回肯定“死”了!哪知,这条巨龙顽强得很,弄得破破烂烂也照样能走,我心中的石头这才落地,顿时松了一口气。
  一场比赛下来,我们累得涨红了脸,疯狂地喘着粗气,但还是没能从激动的比赛中脱离出来。这时,其他班的同学也带着“风火轮”跑了出来,他们的报纸极长,所以不时有人绊住脚,大声嚷着:“唉,你踩到我啦!”排在后头的人也来不及和他废话,光顾着叫唤:“你行不行啊,快!快!快!”或许前面的同学也意识到情况不妙,赶紧窜到队伍末尾,接着一个又一个往后跑,走廊顿时炸开了锅,好不热闹。
  最后,窗外不时传来胜利的欢呼声,大家都开心极了,喊着,叫着,闹着,此时,欢乐的气氛一直围绕在屋内。(指导老师/南  山)
 
 
 
 
 
母亲,是我的清风
 
 
 
  清风,能为我们拂去愁云,吹去尘埃。而母亲,您正是我的清风。
  母亲已经快四十岁了,由于长期的操劳,曾经黑珍珠般的眼眸已不再闪闪发光,但却显现出成熟的睿智。在学习、生活上她是我的良师,为我疏通心灵的狭隘。
  我向来是个对凡事都抱着无所谓态度的人,只要做完了,也就无所谓了,不管它是好是坏,是正确还是错误。而母亲恰恰相反,她一定要把事情做得挑不出一点儿毛病才肯罢休。为此,我们之间总有一点隔阂。
  一次很普通的家庭作业,是要我用纸做一个圆柱。那天晚上,我不知裁了多少张纸,耗费了多少汗水才粘出一个极别扭的圆柱:圆柱的上下两个底面一大一小,侧面也很不平整,还撕破了一个小角;胶带也粘得乱七八糟,整个圆柱就像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连站都站不稳。我见这个东西已经被我折磨得不成样了,也补救不了,就这样吧。谁知,母亲却一把抢走我的圆柱,放到眼前像鉴宝师一样左右端详,两眼直勾勾地盯着它,一看就知道是在挑毛病。几秒钟后,她把圆柱扔给我,说:“做得太差了,重新做一个。”
  我心中本来就有一股烦躁的火在燃烧,现在更加气愤了。我做了这么久的东西,就被她毫不客气地否定了,为什么任何东西都要追求完美无瑕呢?“那你自己做啊,反正我是尽力了!”我冲着母亲大声吼道,然后头也不回地回房间睡觉了。
  夜深,我出去上厕所,发现母亲的房门开着一条缝,缝中透着光。这么晚了,母亲怎么还不睡?我悄悄推开门,竟看到母亲趴在床上,拿着剪刀,轻轻地剪着什么,不时还拿着尺子比画,看看到底偏了没有。地上散落着废纸,还有无数个圆柱,有些其实已经很好了,但母亲还是不肯妥协。微微的灯光中,我好像突然明白了母亲为什么对完美这么执着,因为,她想把每一件事都做到最好,也希望我能有这样一个态度。
  第二天,我拿着母亲连夜赶制的圆柱到学校,忽然,一股清风拂面而来,就如母亲对我的教导一样。(指导老师/油纸伞)
 
 
 
 
染不黑的白纸
 
 
 
  夏日,满池的荷花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金光。家乡的荷塘,是我流连忘返的地方,那一朵又一朵的荷花,如梦,如霞,如幻……
  自幼,我就对荷花情有独钟。尤其喜爱周敦颐的《爱莲说》:“吾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句话。自从那一次在东湖公园看到荷塘后,就期盼着何时才能再一次看见那美丽的花仙子了。
  终于,在一个酷暑天,爸爸带我回奶奶家。奶奶家附近不远处,有一亩荷塘。此时正是荷花开放的时节,我就嚷嚷着叫奶奶带我去看。
  水平如镜的荷塘嵌在村庄里。荷塘四周是成排的柳树,刮风的时候,柳枝轻拂过水面,宛如蜻蜓点水一般,又像一位长发仙姑在池边梳妆,颇有一种“‘绿’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的味道,加之旁边曼妙的荷花,显得更加诗情画意。
  亭亭玉立的荷花犹如一位披着轻纱跳舞的少女,站在池塘中。粉嫩的裙摆随风摇动,有种飘飘欲仙的美感。荷叶朴素的短裙也在为荷花伴舞,随波逐流,在烈日下更加熠熠生辉。
近赏,荷花的花瓣呈淡粉色,尖角处还有一点儿乳白,黄色的花蕊在花的内侧,细长细长的,很是好看。花瓣们亲密地紧挨在一起,如相亲相爱的兄弟姐妹,一块儿欣赏着周边的美丽景色。
  还有未开花的荷花,由一根笔直的绿茎支撑着一颗闭合的小脑袋。其实,里面住着一个贪睡的小精灵,正半梦半醒,似开未开地慢慢拨开四周的帘子呢。相信过不了多久,沉睡了一个冬天的它会破出幽闭的房间,感受阳光的温暖。
  再看池塘,虽说是水光潋滟的,但终是隐藏不住池底的淤泥。而荷花在淤泥中生长,却绽放出了如此清纯美丽的花瓣。高洁、优雅,貌似与淤泥豪不相干,但它的的确确就是从这里生根、发芽、抽枝、开花的。
  它就如现在很多人一样,在最恶劣、最肮脏的环境下生活,但他们并没有选择同流合污,而是和黑暗的社会进行抗争,纵使再污浊,再不堪的“颜色”一次一次向他们逼近,他们自始至终都是“一片冰心在玉壶”。
  出淤泥而不染的荷,在我心中是那样圣洁、高雅,它们是染不黑的白纸,它们是高洁的勇士!(指导老师/东  篱)
 
 
 
 
 
说竹
 
 
 
  世间皆爱竹“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气节,苏轼更是说出“可以不吃肉,不可没有竹”的话来,也巧,爷爷家的后院里正长了一片竹林。
  从屋子的窗户往外看,眼前经常能掠过一抹墨绿色。竹的叶子呈水滴状,不大也不小,也没有特别之处,但镶在竹竿上却有一种独到的韵味。淡绿的叶子随微风摆动,发出萧萧金石之声,很是好听。
  看宫殿中,与粉蝶追欢逐乐的桃花,攀附他物的紫罗兰,还有那富贵却庸俗的牡丹,都显得过于轻浮,尤其是开得一簇一簇的时候,那争奇斗艳的场面,简直让人看花了眼。而竹不会,虽然放眼望去,一片竹林尽是或浓或淡的绿色基调,但不扎眼,竹叶轻摇时,犹如一位素衣少女在竹林里舞蹈,简约的纱裙袂带轻飘,有种飘飘欲仙的美感。而细细一品,又有种儒雅之感,仿佛归隐深林的道士一般,总之,是一股神秘但不张扬,谦虚但不普通的气场。
  每当竹笋开始向上生长的时候,便是我一年之中最用心的日子了。我先是惊异地望着它尖尖的小芽儿,坚硬顽强地顶开压在它头上僵石般的硬土,在绵绵春雨的哺育下开始渐渐长大。竹竿是一节一节地长起来的,就犹如我们一岁一岁慢慢茁壮一般。记得一次,长得一米多高的小竹子上竟爬上了一只黑黑的小不点儿,我和爷爷细细一看,没想到是一只蜘蛛!我尖叫着想把它赶走,爷爷却说这是一个好祝福,怎一个好祝福呢?你看“蜘竹”,“蜘竹”,不就是希望我们“知足常乐”吗?
  竹,如诗,如画,如梦。它以朴实却真实的姿态和坚毅顽强的品格,让我真的明白苏轼先生对竹子的喜爱出自哪里了。(指导老师/桂  花)
 
 
 
 
我不再相信眼泪
 
 
  眼泪,落下,是无助,还是软弱。
  以前,我是一个十分爱哭的女孩。被人欺负了,哭;成绩考差了,哭;挨骂,哭。总之,我的泪闸好像永远都关不上似的,导致一受委屈,我就打开泪闸,拿出最厉害的武器——哭,来消解危机。那时的我,完全不明白眼泪代表着什么,只是一味地拿它当防身术罢了。但通过那件事,我才彻底明白,眼泪,它代表的是我的软弱。
  盛夏,除了凄切的蝉声,一切都静止了一般,感受不到一点生气。空气中找不到一丝风的痕迹,树木虽然郁郁葱葱,但却充满了死寂。
  突然,一片爽朗的笑声划破了空气中的沉闷。大榕树下,一群孩子在玩游戏。为首的那个孩子提议:“我们玩捉迷藏吧?石头剪刀布,输的人抓!”
  当时,八岁的我也在其中。我不喜欢抓人,觉得还是躲藏有意思。
  “石头剪刀布!”大榕树下传来孩子们稚嫩的声音,经过几轮比拼,我不幸惨败,尴尬地站在那儿,不知如何是好。“喂,你输了,你抓!”为首的孩子看我无动于衷,轻轻拉了我一把。
  我还在为输的事情不快呢!正想耍赖再来一局,可那个孩子却嘟着嘴,略带挑衅地对我说:“怎么,想耍赖?”一听到这,其他孩子也用鄙夷的目光看着我。我被这突如其来的阵仗吓了一跳,想逃出这包围圈,却无路可走。我央求他们说我不玩了,他们却不肯就此作罢,我拗不过他们,刚想坐到地板耍小性子,可一股酸涩的液体却突然从我眼里滴落下来,委屈、不满、愤怒化成一颗颗晶莹的泪珠。看见我哭,孩子们依然没有丝毫想要退让的意思,非但没有安慰我,反而变本加厉,嘲笑我动不动就哭鼻子,是个爱哭鬼。那一刻,我顿觉眼泪是何其无用!
  从此,我不再相信眼泪,因为我知道,那只是任性、软弱的表现。只有坚强,才能对抗一切困难!(指导老师/泽  胜)
 
 
 
 
起床困难户
 
 
  “起床啦!”
  “嗯,再睡一小会儿……”
  冬日的阳光透过半敞的窗帘泻到我的小床上,面对着如此晴朗的天气,我却跟长在床上一般,无法与之分开。
  而此刻的妈妈,正守在我的床边,像个挑货的汉子,不停地吆喝着:“起床啦,太阳晒屁股喽!”,这样唠叨了无数遍,也依然没能把我彻底叫醒。其实,我早就醒了,但我实在舍不得与被窝“分手”。现在正值冬季,我一离开被窝,就如鱼离开了水一般,简直是“自杀”啊!
  第N次叫我起床失败后,妈妈的耐心终于被磨完了。她揪着我的耳朵,冲着它大喊:“快给我起床!”我捂住耳朵,还想再赖一小会儿,就发出零点零一分贝,只有十分靠近嘴才能听到,比蚊子还小的声音,迷迷糊糊地回了一句:“嗯,马上就起来了……”但事实上,我依然窝在被子里,一点要起来的意思都没有。
妈妈见她的河东狮吼不起作用,于是决定来个哄骗法。
  “宝贝,妈妈今天做了好多好吃的,你不起床的话,菜就凉了哦……”我在心里对妈妈无比幼稚的行为表示深深的吐槽:鬼才信你呢。于是我将头往后一仰,重新贴在了枕头上,双眼紧闭,将被子用力一拉,直至遮住眼睛,这下总算回到了被子温暖的怀抱中。
  妈妈不肯善罢甘休,又生一计谋。她假装看了一眼,故作吃惊地说道:“天哪,已经八点了!”我吃力地抬起眼皮,瞟了一下闹钟,白了老妈一眼,虽然我近视,但我不瞎,现在连七点都没到……
  “啪!”一双大手用力地盖在了我的被子上,一把掀开,我的四肢顿时感到了一股来自冬风嗖嗖的凉意。随后,妈妈又拎起我,拿件衣服便往我头上套,既然软硬不吃,那就只能我亲自动手了。我闭着眼,好像个提线木偶,任由妈妈摆布。
  如今,我还是个名副其实的起床困难户。但我已下定决心了,在今后的日子里,一定要改掉了这个坏习惯,争做起床准时户!(指导老师/泽  胜)
 
 
 
 
快到碗里来
 
 
  “夹住它,夹住它!”教室里,同学们都激动地站了起来,大声嚷嚷着。明明是一个寒冷的冬天,每个人的手心却都沁出了汗水。
  此时,我们班正在进行“夹弹珠”比赛,顾名思义就是夹珠子。但今天却有些许不同,因为大家都摇身一变,成了个“左撇子”。
  看,我左手拿着筷子,右手扶着碗,正对着碗里的珠子,和其他队友们左右手开弓。“哎呀!”我惨叫了一声,珠子从筷子的怀中挣脱了,企图跳下万丈悬崖以此寻求解脱。我赶紧放下筷子,弯下腰,四处寻觅着遗落的“宝贝珠子”。“别找了,快点夹!”队友提醒我。我只好继续和弹珠展开殊死搏斗。我并非左撇子,因此用左手拿筷子自然很不顺手,每每夹住弹珠,它又灵巧地翻滚下来,顺利夺过筷子的夹击。于是,我和筷子决定痛下毒手,不留情面地来一个“当头一啃”!“咔嚓!”终于降服了这颗顽固的弹珠。
  其他小组成员在接力赛中频频贡献笑点,让人忍俊不禁。只见一位男生,蹲着马步,一手叉着腰,虎视眈眈地盯着碗中的“肥肉”,颇有绿林好汉的气势。他紧闭着嘴巴,牙却不由自主地颤抖着,想必此刻他也是相当紧张的。连同他的队友也在一旁跟着紧张,纷纷攥紧了拳头,放在桌上,指关节已微微发白,头上也渗出细汗,如钻石一般嵌在额头上。我心里嘀咕着:“兄弟,不用这么拼吧!”
  中间的男生对面前的队友已经失望透顶了,在一旁吼道:“喂,快点啊!”他们时不时凑过去,手还不停地拍打着桌子,节奏感十足,好似也在催促弹珠快点乖乖束手就擒。好不容易,这位同学终于颤颤巍巍地送来了一颗珠子,可不料在空中又掉落了,再一次失手,他不禁喊道:“快到碗里来呀!”
  在这热闹非凡的夜里,大家收获的不仅是快乐,更是一份耐心,不仅如此,我们还体验到“快到碗里来”的乐趣。(指导老师/南  山)
 
 
 
 
我在阅读中得到快乐
 
 
  正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虽后者比前者更为重要,但我却偏爱在阅读中寻找属于自己的快乐。
  每当我沉浸在书海时,我的心就如被解放一般,自由愉悦。有了书,我可以穿梭于各个年代。去三国,与刘备曹操青梅煮酒论英雄;去大唐,与李白杜甫共抒浪漫诗情。去宋朝,品一首宋词;去元代,听一支元曲。每日遨游于书海典籍中,不知能捕获了多少乐趣呢。
  当然,最难忘的还是那本令我百看不厌的书——《悲惨世界》。起先读这本书,并没有太多触动。因为我从未去过法国,也不曾了解作者笔下的那个世界,所以草草浏览完一遍之后,我便将它放到了书架的角落里。直到今年老师让我们细读这部作品时,我才又捧起书来,认真品读。
  读通这本书花了我好几个通宵。当我合上那本厚厚的书时,忍不住轻轻拭去眼角的泪水。我触摸到了书中那活生生的人物,感受到其中所传达出的悲凉的气氛,这气氛,压得人喘不过气来,我一时竟难以从书中的情节中抽脱出来。细读之后,我也有了自己的人生感悟——犯过错误的人并不代表他不会悔改,不能因为偏见而选择随意伤害。这本记录着“悲惨世界”的书令我的心灵再次得到洗涤。这次的细细品读令我感到满足而雀跃。我想,这也是另外一种意义上的快乐。
  阅读充实着我们的生活,也给我们带来无限的欢乐。通过阅读《水浒传》,我知道了三十六天罡。通过阅读《唐诗宋词》,我领略了那个时代的风景。通过阅读,我逐渐开阔了自己的眼界,走向更广阔的文学空间。(指导老师/梦  山)
 
 
 
 
 
快到碗里来
 
 
  “夹住它,夹住它!”教室里,同学们都激动地站了起来,大声嚷嚷着。明明是一个寒冷的冬天,每个人的手心却都沁出了汗水。
  此时,我们班正在进行“夹弹珠”比赛,顾名思义就是夹珠子。但今天却有些许不同,因为大家都摇身一变,成了个“左撇子”。
  看,我左手拿着筷子,右手扶着碗,正对着碗里的珠子,和其他队友们左右手开弓。“哎呀!”我惨叫了一声,珠子从筷子的怀中挣脱了,企图跳下万丈悬崖以此寻求解脱。我赶紧放下筷子,弯下腰,四处寻觅着遗落的“宝贝珠子”。“别找了,快点夹!”队友提醒我。我只好继续和弹珠展开殊死搏斗。我并非左撇子,因此用左手拿筷子自然很不顺手,每每夹住弹珠,它又灵巧地翻滚下来,顺利夺过筷子的夹击。于是,我和筷子决定痛下毒手,不留情面地来一个“当头一啃”!“咔嚓!”终于降服了这颗顽固的弹珠。
  其他小组成员在接力赛中频频贡献笑点,让人忍俊不禁。只见一位男生,蹲着马步,一手叉着腰,虎视眈眈地盯着碗中的“肥肉”,颇有绿林好汉的气势。他紧闭着嘴巴,牙却不由自主地颤抖着,想必此刻他也是相当紧张的。连同他的队友也在一旁跟着紧张,纷纷攥紧了拳头,放在桌上,指关节已微微发白,头上也渗出细汗,如钻石一般嵌在额头上。我心里嘀咕着:“兄弟,不用这么拼吧!”
  中间的男生对面前的队友已经失望透顶了,在一旁吼道:“喂,快点啊!”他们时不时凑过去,手还不停地拍打着桌子,节奏感十足,好似也在催促弹珠快点乖乖束手就擒。好不容易,这位同学终于颤颤巍巍地送来了一颗珠子,可不料在空中又掉落了,再一次失手,他不禁喊道:“快到碗里来呀!”
  在这热闹非凡的夜里,大家收获的不仅是快乐,更是一份耐心,不仅如此,我们还体验到“快到碗里来”的乐趣。(指导老师/南  山)
 
 
 
 
我在阅读中得到快乐
 
 
  正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虽后者比前者更为重要,但我却偏爱在阅读中寻找属于自己的快乐。
  每当我沉浸在书海时,我的心就如被解放一般,自由愉悦。有了书,我可以穿梭于各个年代。去三国,与刘备曹操青梅煮酒论英雄;去大唐,与李白杜甫共抒浪漫诗情。去宋朝,品一首宋词;去元代,听一支元曲。每日遨游于书海典籍中,不知能捕获了多少乐趣呢。
  当然,最难忘的还是那本令我百看不厌的书——《悲惨世界》。起先读这本书,并没有太多触动。因为我从未去过法国,也不曾了解作者笔下的那个世界,所以草草浏览完一遍之后,我便将它放到了书架的角落里。直到今年老师让我们细读这部作品时,我才又捧起书来,认真品读。
  读通这本书花了我好几个通宵。当我合上那本厚厚的书时,忍不住轻轻拭去眼角的泪水。我触摸到了书中那活生生的人物,感受到其中所传达出的悲凉的气氛,这气氛,压得人喘不过气来,我一时竟难以从书中的情节中抽脱出来。细读之后,我也有了自己的人生感悟——犯过错误的人并不代表他不会悔改,不能因为偏见而选择随意伤害。这本记录着“悲惨世界”的书令我的心灵再次得到洗涤。这次的细细品读令我感到满足而雀跃。我想,这也是另外一种意义上的快乐。
  阅读充实着我们的生活,也给我们带来无限的欢乐。通过阅读《水浒传》,我知道了三十六天罡。通过阅读《唐诗宋词》,我领略了那个时代的风景。通过阅读,我逐渐开阔了自己的眼界,走向更广阔的文学空间。(指导老师/梦  山)
 
 
 
 
情深深,雨蒙蒙
 
 
  冬雨悄悄地下着。
  雨点一颗一颗的,落在古朴的街亭外,“滴答滴答”地洗涤着世间的尘埃。
  此时此刻,雨中的一切,是多么静谧和浪漫。撑着油纸伞,我独自彷徨在悠长又寂寥的雨巷。当然,我没逢着像丁香一样的姑娘,却遇见了一群乞丐。他们浑身脏兮兮的,个个面目可憎。有的长着两排畸形的牙齿,黄黑黄黑的,一笑起来那模样简直令人作呕。有的是独眼龙,一只灰黑色的眼睛直盯得你头皮发麻。还有的是罗圈腿,看着倒是不恐怖,还有些好笑,只是两腿弯得太厉害,看着有些别扭。看着他们穷既有些好奇,又止不住害怕,于是迅速躲进巷中的拐角处,扒着墙角偷偷地观察着他们。
  这时,我才发现这群乞丐中有一个躺在地上的,他的头发都掉光了,只有几根稀稀疏疏的,在风中飘动着。一双手看上去如半截老松木,皱巴巴的,没有一丝血色。他的眼睛紧紧地闭着,嘴唇很是干裂,上面的纹路尤其分明。嘴不时微张,不知在低吟着什么。其他几个乞丐们都靠着他,要么一只手拉着他,要么低身俯下,脸贴着,像是在感受他的体温。还有一个很小很小的孩子钻进她母亲的怀里,埋着头,脸颊一侧有液体滑落,不知是泪水还是雨水,站在巷角的我已分不清。
  看着他们亲密无间的样子,我猜大概是一家人吧,生活贫苦,无奈之下只好乞讨。巷子里不时地响着精致的皮鞋踢踢踏踏地走过的声音,可却没有一个人愿意驻足,施舍。瓷碗里零星的钱币显得那么单薄,正如他们被雨水拍打的单薄的衣裳。寒风中,他们就这样坐在地上瑟瑟发抖。
  雨仍在悄悄地滴落着,落在地上,不时溅出几朵水花。水汇成一小股,蜿蜒地盘旋在屋檐上,犹如龙蛇。最后,我静悄悄地走了回去,走到碗前时我并没有停留,只是轻轻扔下几枚硬币,便轻轻地走了,也不知那钱币落入碗中没。(指导老师/南  山)
 
 
 
 
冬日里的阳光
 
 
  “冬日的午后,没有阳光。
  冷风嗖嗖地吹着,街道上的人们行色匆匆,漂亮的花皮鞋来来往往,鞋跟发出清脆的响声,没有人停下脚步。
  此时此刻,我正缩着脖子,踢着一块小石子,慢悠悠地走在街头。寒风阵阵,打在身上是冰凉冰凉的,我戴着口罩,双手无时无刻地插在口袋中,这才感到了些许的温暖。天阴阴的,像是要下雨了,气压很低,弄得人心情沉闷。这时,一个背着麻布袋的佝偻身影出现在街上。
  他皮肤黝黑,脸上布满皱纹,尤其是那一道道的深陷在额间的皱褶。仔细一看,发现他的左脚好似没有骨头一般,软趴趴地垂着,像一个无精打采的士兵。再认真一看,才看见那两根银晃晃的铁质拐杖,原来是位残疾人。他在街上走着,拄着拐杖,十分吃力。一只脚不停地蹦着,拐杖发出咔嚓咔嚓的响声,貌似有些生锈了。
他用一只枯槁的手伸进垃圾桶,不停地翻找着。他的身子都快钻进垃圾桶里了,头也使劲地往里探着。虽然看不见他的表情,但从他越来越快,到最后停下的动作,想必该是没有什么收获吧。果不其然,他脸上原先惊喜的表情又恢复如常,甚至是有些失望的样子。
  最后,他把头伸出来,痴痴地站在那儿。不一会儿,他的眼角像是泛着泪光,在阳光下亮闪闪的。我不明所以:这人没事吧?本想过去看看,但又觉得无趣,于是加快了脚步,头也不回地走了。只是身后突然传来了隐约的抽泣声,在空荡荡的街上回响着。有什么好哭的呢?我有些不明白。
  回到家后,我把这事告诉了奶奶,奶奶一听带着一袋废品,走出家门。我好奇地跟了上去,想去探个究竟。尾随着奶奶一路小跑,没想到竟又回到了那条街上。只见奶奶背着袋子,走到垃圾桶旁,把所有的废品都倒了进去,我问奶奶为什么这么做,奶奶只是笑着告诉我:“晚上,你就知道喽!”
  晚上,我牵着奶奶,再次踏上了这条街。黑漆漆的街上,昏黄的路灯,一个垃圾桶旁,那位残疾人,正惊异地看着桶内,眼睛发出亮光,紧接着,又落下了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