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并不如烟
一缕细烟袅袅升起,飘飘散散,朦朦胧胧之后化为乌有,这再自然不过了。
往事如烟吗?
堆积于心底的往事尘封已久,它并不支离破碎,只是少去了那份常常回想。如今细细去想,或黯然失笑,或身临其境,或回味无穷。记得一年级时,老师宣布了第一批加入少先队的三人,我就是其中之一。我显然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竟然连语文书都丢弃在教室,就急匆匆地冲出校门。
那时入学不过一个月,看着校园里佩戴红领巾的大哥哥大姐姐充满神气,心里自然羡慕不已,“神气”一词便可以概括一个懵懂孩童对加入少先队员的理解。
千盼万盼下,入队的日子终于如约而至。我赶紧丢掉孩童的淘气模样,站得笔直笔直,目不转睛地注视前方,渐渐地意识到,这不仅仅是一种神气,更是一种光荣。鲜红的队旗,嘹亮的队歌……当六年级的大姐姐为我戴上红领巾的那刻,我想到了我从今以后都是一个光荣的少先队员了,我想到了我要做一个热爱祖国的好少年。我标标准准地向那个为我戴红领巾的大姐姐敬了一个队礼。
在这神圣而又庄严的时刻,也改变了一个稚嫩孩童的想法。红领巾飘扬在胸前,微笑浮现于脸上,我也不再是那个淘气、幼稚的小孩子了。现如今,六年过去了,回想起来还是一如从前那般的心情。
烟散去了,你再也找不到它留下的身影。事过去了,你心里还留着它来过的痕迹,铭记心间。(指导老师/淡 泊)
一首诗词,一份传承
一首诗词,是千百年来文化的传承,穿越了历史的长河,经历了岁月的沉淀,捎来了一份柔情似水,带来了一份雄心壮志,寄来了一份思乡之情……
轻轻读起一首小诗,便沉浸其中,穿越千百年的情怀是如此的奇妙,竟使人久久无法自拔。读诗品诗的乐趣就在于此。正是因为这份乐趣,才有了今天如火如荼的“中国诗词大会”;也因为“中国诗词大会”,老师在教室里组织了一场小型诗词会。
虽说是小型诗词会,但是诗词之韵味永恒不变。同学们争先恐后,大显身手,自然而然,嗅到的是诗情画意。小吟,朗朗上口。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透露大诗人苏轼对弟弟的想念;那“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中不难看出乡村生活的怡然自得;那“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 小”中多了一份人生哲理……不愧是“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一句诗词,一份情。此时此刻,对诗词的喜爱之情油然而生。
比赛还在继续,重头戏还在后面。接着是诗词补句,一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让人看见了古老矗立的寒山寺;一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让人眼前闪过夏日荷塘的美好景色……
李白的浪漫主义,杜甫的写实写史,王维的山水田园,王昌龄的边塞风光……跨越千年的邂逅,是一种传承。想必此时,大家都渴望满腹诗书,渴望才华横溢,幻想着千百年前大诗人或是豪迈下笔,或是委婉道来,或是推敲思索。品读之时,只觉得充满着无限的诗情。
遐想百年后,千年后,万年后的诗词会是怎么样?
愿久久传承!(指导老师/梦 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