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小树林教育 温陵书院
□出版/小树林儿童诗社
□主编/吴 撇 副主编/曲 燕
□责任编辑/郑锦祥 余丽敏
【诗|老|师】
里面藏着
故乡的味道
我是北方人
□小 宝/老师
我最喜欢冬天
北风来了
就可以使劲闻
里面藏着
故乡的味道
风吹树(外一首)
□吴 撇/老师
风把自己揉成
一团又一团。
好多废稿纸,
全都塞到
树的抽屉里。
它的作文水平,
真的不咋地。
露 珠
清晨的花朵
很爱跑步
沿着自己的身体
一点一点
向上跑
汗珠一颗
又一颗
有时扭伤了脚
疼得掉下眼泪
一旁的青草
也跟着跑
更是满头大汗
【现|做|的】
大树给我发糖
有叶片糖
花朵糖
果子糖
忽 悠
□郭宇臣
大地和天空相依为命
偶尔也吵个架
天空直翻白眼
你看哪
白云飘荡
大地拉黑了脸
你瞧啊
土壤肥沃
看来是
吵着玩的
没事晒晒幸福
涂改带
□骆恒驿
涂改带是一条
大鲸鱼
每天都要在
题海里
游来游去
可它实在是
游不动了
发 糖
□郑子颜
大树给我发糖,
有叶片糖、花朵糖、果子糖。
我最喜欢花朵糖,
因为花朵糖
最香最甜,
还是夹心的,
里边夹着小蜜蜂
勤劳又好看的影子。
带哨子的铜壶
□李烜烨
呜呜呜
下课铃响了
水壶学校那几个
最调皮的学生
一下子就
冲出了教室
你看看
跑得气喘吁吁
打乒乓球
□罗忠泷
乒乓球像是两个标点
在桌上生风
像个骄傲的逗号
下了台面
就成了沮丧的句号
乖奶糖
□庄 恬
夏天
太阳太毒辣了
它的心里
一定很苦
奶糖决定
把自己喂给太阳
这样
太阳会不会甜一点
柔一点呢
心里话
□胡陈峰彬
青蛙的下巴
一鼓一鼓的
是贪吃嚼不烂
还是有满心的话
要对庄稼说
泡泡糖历险记
□王国霖
泡泡糖壮着胆子
把舌头当作冲浪板
一个浪
又一个浪
呛得它
直吐泡泡
这人的嘴巴
真可怕
【又|有|了】
可怜的水
被逼着弹琴
洗 脚
□骆恒驿
脚趾像一排
钢琴键
可怜的水
被逼着弹琴
【有|话|说】
他们会喜欢那些
让他们费劲的文字的
没有必要蹲下来跟儿童说话(节选)
?曹文轩/老师
因孩子正处于培养阅读趣味之时期,所以,在保证他们能够从阅读中获得最基本的快乐的前提下,存在着一个培养他们高雅的阅读趣味——深阅读兴趣的问题。他们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民族未来的阅读水准。未来的专业人才,也就出于其中。如果我们不在他们中进行阅读的引导而只是顺其本性,我们就不能指望有什么高质量的阅读未来。
古代并没有儿童文学,但儿童们并没有因为没有儿童文学而导致精神和肉体发育不良。写《红楼梦》的曹雪芹没有读过安徒生,但无论从人格还是从心理方面看,都是健康的、健全的。鲁迅时代,已经有了儿童文学,他甚至还翻译了儿童文学,他与俄国盲人童话作家爱罗先珂之间的关系还是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但鲁迅的童年只有一些童谣相伴。然而,这一缺失并没有影响他成为一个伟人。从这些事实来看,儿童文学与儿童之关系的建立,其必然性就让人生疑了:儿童是否就必须读这样的儿童文学呢?儿童喜欢的、儿童必须要读的文学是否就是这样一种文学呢?这种文学是建构起来的还是天然的?但不管怎么说,后来有了一种叫“儿童文学”的文学,并使成千上万的——几乎是全部的儿童都成了它的读者。问题是:他们成为读者,是因为这种文学顺乎了他们天性,还是因为是这样一种文学培养和塑造,最终使他们成了它的读者?一句话:他们成为儿童文学的读者,是培养、塑造的结果还是仅仅是因为终于诞生了一种合乎他们天性的文学?一些儿童文学作家在承认了儿童自有儿童的天性、是还未长高的人之后,提出了“蹲下来”写作的概念。可是大量被公认的一流儿童文学作家则对这种姿态不屑一顾。
E•B•怀特说:“任何专门蹲下来为孩子写作的人都是在浪费时间……任何东西,孩子都可以拿来玩。如果他们正处在一个能够抓住他们注意力的语境中,他们会喜欢那些让他们费劲的文字的。”蹲下,没有必要;儿童甚至厌恶蹲下来与他们说话的人,他们更喜欢仰视比他们高大的大人的面孔。
经验告诉我们:儿童确实有儿童的天性。但经验也告诉我们:他们的天性之一就是他们是可培养、可塑造的。应该有一种叫“儿童文学”的文学,但这种叫“儿童文学”的文学应该是一种培养他们高雅趣味、高贵品质的文学,而不是一味顺从他们天性的文学。
当下的中国儿童文学,大面积的文字只是停留在对儿童天性的呼应和顺从上。至于文学性则更无从谈起。而当下中国孩子的阅读,差不多都是没有引导的自在阅读。他们阅读着,但只是一种浅阅读。无数的出版社争相向他们提供着这些文本。有充足的浅文本供他们进行初级的享受。这些书也许是无害的,但却并不能提升他们的精神和灵魂。简单而轻松的快乐取代了一切具有深度的感受和思考。这种阅读的过程是片刻的、短暂的,没有阅读的延伸与扩大。这些书给予的,会在那个阅读者正在阅读的那段时间里全部结束,书合上之后,就像火熄灭掉一般,什么也没有了。
一种具有深度的阅读仍然是愉悦的。不同的是浅阅读的愉悦来自于阅读的同时,深阅读的愉悦来自于思索、品味与琢磨之后的刹那辉煌。阅读者的乐趣不仅仅在文本所给予的那些东西上,还在于探究与思考的过程中。浅阅读只给他们带来一种愉悦,而深阅读给他们的是两种愉悦,而这两种愉悦中的无论哪一种,都一定在质量上超越了浅阅读所给予的那一种愉悦。
书是有等级的,是有不同用场的。尽管都是书,而实际上书与书是很不一样的,得有区分。对于成长中的孩子而言,除去那些有害的不可阅读的书而外,即使都是有益的书,也还是有区分的。这些有益的书,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用来打精神底子的,一种是用于打完精神底子再读的书。这里,我们不必去衡量前者与后者谁更有价值(当然,我个人认为,还是前者更有价值——前者是属于文学史的,是与“经典”、“名著”这些概念有关的),只是说,它们在进入孩子的阅读视野时,是有先后次序的,其情形有如用油漆漆门,先打底漆,而后才是面漆。
我们只是要指出一个不可取的局面:当下,并未用打精神底子的文字来为那些孩子打底子,而用本来是打完底子再读的文字来打底子了。这一倒置,是很糟糕的。对于这一局面的形成,不要怪罪出版社,因为出版社完全有理由出版那些书,这是合法的。也不要怪罪作者,因为作者完全有理由写那些书,也是合法的。需要检讨的,是我们——我们这些学者、批评家。我们缺乏对这一阅读格局的剖析与解释,缺乏理论上的辨析,更缺乏警钟一般的提醒。
书是有血统的——这是我一贯的看法。一种书具有高贵的血统,一种书则血统不怎么高贵。你喜欢也好不喜欢也好,但你得承认:鲁迅的书、《红楼梦》、《战争与和平》、安徒生的书、《夏洛的网》等,都是一些具有高贵血统的书。
我这么说,并不是在说:我们阅读具有高贵血统的书,而将一切非高贵血统的书统统排斥在外。我只是说:我们并不能让我们的孩子只是一味地读那些书,而没有机会去亲近那些具有高贵血统的书。那些具有高贵血统的文字,毕竟是最高级的文字,它们与一个人的格调、品味有关,自然也与一个民族的格调、品味有关——如果一个人或一个民族,想成为高雅的人或民族,不与这样的文字结下情缘,大概是不可能的。
(本文由曹文轩写于2011年,原题为《面对浅阅读时代——儿童文学应有的观察和体悟》)
?本期指导老师/吴 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