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树林儿童诗报006期
校长专访
家访手记
家教园地
语言采风
园丁随笔
名家题词
经典视频
小树林语言艺术报

小树林儿童诗报006期

2018/02/25 00:00
浏览量
□主办/小树林教育  温陵书院
 
□出版/小树林儿童诗社
 
□主编/吴撇  副主编/曲燕
 
□责任编辑/郑锦祥  余丽敏
 
 
 
 
【有|话|说】
 
在琐碎的生活里
观看古老的星星
感受茉莉与忍冬的香味
 
 
 
透过诗眼看世界
 
  ?余丽敏/老师
 
  我时常羡慕孩子拥有一双童话的眼睛。透过他们的眼看去,灯是上班族,云会带头闹事,绿叶是好奇的眼睛,露珠是叹息的泪滴。在他们心中,草木有情,动物能思,日月星辰都有美好的结局。正因为他们眼里常常闪着清澈通透的光,所以世间万物,一切都是诗。
  孩子是天生的诗人,他们会在意大自然的每一次心跳,能听到花香的不时飘荡,触摸得到新生树叶的肌理……也正因为如此,他们的童言稚语,总能使我们的心灵被激荡而溢满温情。只是,很多时候,我们会忽略。或者是说,我们没有努力去聆听、呵护这样的弥足珍贵。而恰恰童真和稚思是有生命的,错过了,也便是错过了。
所以,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时常在想:我要带给这些童心灿烂的孩子什么?或者,能带给他们什么?
  美国诗人惠特曼有一首诗,《有一个孩子向前走去》,我很喜欢。诗里说:有个天天向前走的孩子,他只要观看某一个东西,他就变成了那个东西,在当天或当天某个时候,那个对象就成为他的一部分,或者继续许多年或一个个世纪连绵不已。如果看到的是杂草和阴影,他心里就会有杂草和阴影;看到的是玫瑰和光明,他的心里就会有玫瑰和光明……
  从小树林儿童诗社的创建,从诗社中孩子们创作的诗篇,从吴老师不断的诗意教学,我欣喜地意识到,在天真未凿的童年时代,诗也许是孩子们最好的阳光和雨露。
博尔赫斯曾在诗歌《南方》中,这样描述“诗”:
  从你的一个庭院/观看古老的星星/从阴影里的长凳/观看这些布散的小小亮点/我的无知还没有学会叫出它们的名字/也不会排成星座/只感到水的回旋/在幽秘的水池/只感到茉莉和忍冬的香味/沉睡的鸟儿的宁静/门厅的弯拱  湿气
——这些事物,也许,就是诗。
  所以,能够在琐碎的生活里,观看古老的星星,感受茉莉与忍冬的香味,聆听鸟儿的宁静,捕捉门厅弯拱的湿气……这也许,就是孩子们读诗、写诗最动人的缘由。因为,拥抱她,足以让孩子们的生命中从此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而我们能做的,无非是挖掘和欣赏孩子们奇思妙想的每一次萌动,耐心陪伴,让这一段美妙的孩提时光,拉得更长、更美……
 
 
 
 
 
【晒|诗|稿】
 
也好  可以慢慢地
看风吹山河
 
 
 
小蜗牛吃云
 
?胡陈峰彬
 
小蜗牛去旅行
开着自己的房车
好慢  好慢
也好  可以慢慢地
看风吹山河
可以  慢慢地吃下
一朵云  二朵云  三朵云
然后再快快地
吐出来  就能变成
喷气式飞机
就能  追上风
追上  它没见过的
山河
 
 
 
夏天的小河
 
?施嘉灿
 
夏天的小河很勤奋
它在太阳下练习跑步
累了  用浪花擦一把汗
饿了  吃几片怀里的落叶
偶尔  会有扑通扑通的声音
那是大树用果实
为它点赞
 
 
 
穿短裙的多肉
 
?吴宛铮
 
那株多肉
太胖了
 
太胖就不要
穿短裙了
我看你
还敢上街吗
 
 
 
仙人掌是走不动的骆驼
 
?朱  奕
 
仙人掌不是书生
因为书生肚里
要有墨水
 
可仙人掌是骆驼
但它走不动啦
沙漠那么大
风暴那么多
它肯定是
吓傻了
 
 
 
又一盏灯坏了
 
?何哲轩
 
灯是个上班族
没有休息日
常常还要加班
为了混口饭吃
最后
眼一黑
魂像光明一样
飞走了
 
 
 
事不关己
 
?骆恒驿
 
带头闹事
雨立刻
群贼响应
那四下逃窜的
小昆虫
躲在家里
看热闹
 
 
 
半枯的叶子
 
?郑子颜
 
风  骂骂咧咧
一片叶子
从树上
跌了下来
 
这一半的墨绿
是瘀青
另一半的枯黄
是哭干的
泪水
 
 
 
莲花池里的蚊子
 
?王国霖
 
莲花姐姐很不高兴
年前  蚊子来家里了
自称是
失散多年的弟弟
一住住了一个春天
现在
又在夏天闹事
把每个人都当成
一听饮料
 
 
 
吃奶的小草
 
?翁铭婕
 
这个夏天
小草吸足了
云妈妈的
奶水
据说
这汲天地之灵气的
圣泉  它不是
普通的母乳
 
 
 
去年秋天
 
?李烜烨
 
那阵阵的凉风
是谁的歌
那声声的蛙鸣
是谁的怨
 
那片片的绿叶
是谁的眼
那颗颗的露珠
是谁的泪
 
当叹息
从天边落下时
好奇
又偷偷地升起
 
 
 
 
【观|课|人】
 
这个过程
是孩子们翻山越岭的过程
 
 
孩子们的灵气醒了 | 曲  燕
 
 
  风/骂骂咧咧/一片叶子/从树上/跌了下来  这一半的墨绿/是瘀青/另一半的枯黄/是哭干的/泪水      
——郑子颜《半枯的叶子》
  莲花姐姐很不高兴/年前  蚊子来家里了/自称是失散多年的弟弟/一住住了一个春天/现在  又在夏天闹事/把每个人都当成/一听饮料      
——王国霖《莲花池里的蚊子》
  这是小树林儿童诗社第一期最后一次课其中两个孩子的作品,我非常喜欢。在儿童诗社里,我从第一次课看到他们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句子,到第六次课的处处有惊喜,人人有诗意,我见证着孩子们一点点地蜕变,一寸寸地苏醒。其实,这是孩子们在路人化表达的庸俗中,跳脱出来,让灵气渐渐飞扬的一个过程。
  前些天,在朋友圈看到一位老师的孩子,尚幼,还未读幼儿园的年龄。他的爸爸记录了他当晚的一句童语:月亮饿了/就变瘦了  吃撑了/它又胖了……当时就特别感叹,每个孩子都懂得宇宙的语言啊,越小的时候越是充满灵气,你看!这三言两语不就是最好的童诗么?
  可是为什么,随着孩子的成长,随着我们对孩子越来越花功夫的培养,孩子的世界那最美妙的看见、最纯洁的听见、最质朴的想见却都不见了呢?取而代之的是佯装大人,千篇一律。看到花儿就像笑脸一样,听到风儿就像妈妈的手抚摸我一般,看到月亮就像个大玉盘……为何他们不再有自己的语言,为何他们会不约而同,毫无创造力,不再表达自己奇特的认知,我想,我们周遭的教育都要负一定的责任。
  在儿童诗社的学习中,我看到了希望。
  老师在教学的整个贯穿中,无论课堂如何变化,都不会忘记一个主线——脱离庸俗,丢掉你见过的千篇一律的表达,去写你自己看到的属于自己的语言。这个过程艰难而繁复,但是六次课,老师一直在坚持。从最初的赏析,赏析那些经典的诗的语言,让孩子们去感受美:巧妙的表达之美、有趣的表达之美、有思考的表达之美。有了审美基础,孩子们对自己的语言便有了要求。老师在此基础上一遍遍地提出自己的要求——去写属于自己的独特表达。
  孩子们自然不愿放弃对自己的要求,他们一遍遍地去想,一次次地去试,一回回地修改,每次课都会让自己找到最满意的思想、最闪光的意象、最美妙的表达。这个过程,是孩子们“翻山越岭”的过程,他们需要丢掉很多束缚,那些大人给的标准答案的束缚,那些一篇篇作文范文的束缚,那些周遭一本正经的大人话的束缚……这些就像孩子身上的一个个枷锁,它们看不见,但却紧紧地缠在身上,每当思维的步伐开始抬步,它们便一遍遍重启,产生极大的阻力,孩子们要一次次地拨开这些缠绕,层层地向下挖掘,去一点点看见深处那些被遮盖的属于自己的一点内心的声音。
  好在,孩子们很努力,每一次都离自己心的声音更近一点,每一次自身思想的小火苗就得以苏醒一点点。直到他们提笔思考,便拥有自己独特的语言。那一刻,我真的替孩子们高兴,因为沉睡了的天真和意趣都回来了。他们的语言闪耀着灼灼的灵气。
  灵气的第一个释义是指人对外物感受和理解的能力,是对孩子一生有着长足影响的重要能力。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与其给孩子提分的技巧、背题的方法,不如给他可以让智慧飞翔的灵气。拥有灵气的孩子,他的感受力、理解力、审美力、表达力、思想力都是可圈可点的,也是同步快速发展的,他们会让自己的思想独立、自由,会让自己的心沸腾,充满热爱,会让自己的情趣饱满、多样,这样的未来才是丰富的啊。
  孩子的成长,不论走到哪里都需要有根,这条根就是深植于童年土壤的灵气,有了灵气的张力,孩子的漫长生命就是那永远断不了线的风筝,他们飞得高,飞得远,但却稳妥、扎实、独立、自由。
  我想,在小树林儿童诗社,最宝贵的,便是拂去尘埃,放飞孩子们闪耀的灵气,因为灵气是孩子们童年天空最闪耀的星。
 
?本期指导老师/吴  撇  ?本期视觉/黄德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