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 办/小树林语言艺术学校
□主 编/吴 撇
□副主编/曲 燕
□增刊015期/2018.08.03
小树林教师寄语
行百里者半九十
★ 曲 燕
暑假节奏快,十几次课相对集中地训练,很多孩子的学习整体发展状态可以更直观地看到。前面四次课按照层次进行语言训练,第三次课开始,突然发现李锦妍的作品状态有了巨大的质变。她在我的班读了一年多了,从细节描写能力的完善,再到有效思考的进步,都很快地做到了,作品也一直处在相对不错的水平。这一年来,从语感到选材,从结构到中心,从文采到抓重点,似乎都没有问题,但总是觉得在语言魅力上还欠那么一点点火候。这种感觉好像寻找儿时的小吃,同样是那种东西,是那个形状,但就是口感不是当时的感觉。而这感觉又说不清,道不明,只有用心感受才能琢磨出差异。
但就是在第三次课开始,她的作品呈现在我面前,我边看边品,一下子开始觉得:不一样了!语言中难以名状的韵味开始有了!紧接着,每节课只要是散文化的高品质语言训练,她都能交上满意的答卷,作品中的韵致细腻到位,怎么看都觉得这是充满了生命力的语言。
于是,我一直在思索,孩子这部分的学习,真是的“行百里者半九十”啊!“行百里者半九十”出自西汉刘向《战国策》:“诗云:‘行百里者半九十。’此言末路之难也。” 就是说,一个人行一百里路,走完九十里,已经接近成功了,他还应把后面的十里路当作还有五十里(一半)来对待,这说的是走完最后这段路是多么不容易。
“行百里者半九十”,表面看去是矛盾的,但却又是至理,蕴涵着深刻的哲学思想,非常值得玩味和思考。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毕竟走了比较长的路,又觉得快到达终点了,精神上就会放松,思想上就会懈怠。而这个时候也最容易出问题,从而导致整个过程的功亏一篑,最后非常可惜地失败。对于前面所说的锦妍的情况,很多孩子都会遇到。当作文写得还不错的时候,考试经常不会出大问题,老师也常说不错,从要求去分析,似乎也没什么问题了。这时候是孩子很容易满足的时候,同时也是家长和老师不再对孩子有新的要求的时候,所以,特别容易满足不前,进而掉以轻心。而这种满足的态度会让孩子整个人慢慢松弛下来,对作文的要求不再有高的追求。那所差的一丁点火候就很难在最后的“十里”爆发出来。
孩子对于语言的驾驭,从开始赏析,再到品味,最终达到积累后输出,是个复杂的过程。当孩子懂得什么是好的语言后,美的感觉开始扎根,有了这份对美的要求后,会开始有比对和用词的筛选,进而在个人语言应用系统中开始产生化学反应。这个反应过程也是孩子语言智力发展的过程。走在最后“十里”的路上,锦妍对于语言追求仍然严阵以待,在创作中能反复比对,极尽思维的挣扎,甚至在一遍遍推敲中让自己多次煎熬,也就是这个艰难的过程,让她在一年多来的挺好的基础上,使语言品质更进一步地卓越了。这一点在《雾韵》这篇文章中就可以感受到,在开头处有这样两句话——“闻着几许溪鸣,和着三声鸟吟”,她将“溪鸣”对“鸟吟”,“几许”对“三声”,一看就知道是很讲究地落笔,不愿随意地用词。
写作的学习,不单是用来应试,更多的是抒情表意。在很久的以后,孩子们也都会经历生活给予他的所有馈赠,不管是或喜悦,或忧伤时,文字都是一种有力的输出,一种生命内在向外舒展的幽径。这条幽径,也会因今天他们掌握了更多的语言密码,而愈发丰富与充实。也以假期这个“最后一分钟”再突破的例子,希望给大家带来新的启示。
小树林自由创作
春天三日
★ 苏子淇
(一)春 雨
三月早春。
从书房的小窗望去,天依旧是铅灰色的。淅淅沥沥的小雨像是伤心的天空被云朵惹哭所发出的抽噎。一团团似轻雾般斜斜地掠过松树林,让松树也轻轻蒙上一层虚无缥缈的遐想。
仔细端详这雨,让我不经意间想起自己在某本书中所看到的一句话——因为相信春雨的到来,所以等待。看那春雨拂过柳树,原本早已死气沉沉的柳枝一下子活力四溅,柳芽扭动着身躯钻了出来。刹那,一树春色。
是春雨推开凝重的冬天,叩响春的大门,唤醒春日。
(二)雨 后
三月中旬。
最近的雨总算少了些。今天,当我推开门,终于惊喜地发现那活泼泼的太阳出现在天空。
从清晨到现在,整个人都暖洋洋的。看那窗台边的发财树,刚刚接受春雨的洗礼,现在更是迫不及待地把绿油油的嫩芽延伸到阳光底下。嫩芽在早晨柔和的阳光中婀娜多姿,轻轻微笑,让人不由心生怜爱。雨后,白蝴蝶宛如一朵白色的梅花,旋转、跳跃,翩翩起舞,风雅而又恰到好处地给初春做了点缀。
三月,无论是朝霞鲜活的靓影,还是晚霞那青黑的暗影,都让人舒适惬意,都是无与伦比的美。
(三)仲 春
四月中旬。
从窗台上望去,四周到处缭绕着铅灰色的雾。远处的山林如同仙境般,隐隐约约,影影绰绰,门前的松树梢如同幽灵般悬浮在空中。此时才刚刚清晨,不时有早起的人惊起几声狗吠,但都只是在院里盘旋一会,那声音又隐于浓浓雾中了。
一切依旧是那么寂静。
还是几只麻雀雀跃声划开了宁静,太阳终于懒懒散散地冒出了头。昨天刚下过雨,那活泼的太阳先是在这个屋檐下停留,倏忽又转到那边,留下银丝丝的一片。
夕阳西下,麦穗色的小河,与云朵组合出一幅和谐的画,并由春天为其伴奏。
雾 韵
★ 郑子颜
雾里看山,水中观月。
我曾因雾而疑窦丛生:雾从何来?其有形,却不可触。时而使事物朦胧,时而使气温骤降,不知其何处来?我们常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特地起个早,凭栏眺望远山,观晨雾。
山还半梦半醒,慵懒地打着哈欠,酣眠的小草们被惊醒。雾则如山的慈母,尽力地掩住山臃肿的睡姿,不忍将它暴露在世人前。
山涧,山腰,山顶,飘着云,飘着雾,久久地萦绕着,不肯褪去。我如山的仰慕者,来此采风,却被山牵住了情思,愈发不想归家。就连雨滴的劝说,似乎也被这大雾屏蔽。终于,雷公似是动了气,一个闪电劈开了云,一泼冷雨,冲散了雾。之后,山里的一切才恢复平静。
山,这才揉开眼,摇醒花木,在这温柔的闹铃中,活泼了起来。
午时,阳光有些心狠手辣,偶有一丝清风拂过,草木才能从一两缕蔫呆中获得酣畅之机,渐渐地,云聚了,太阳走丢了。似有微雨,雾也升起来了,只差一道闪电。
“唰!”
大雨倾落。又是一下午的酣畅淋漓。
刚入夜,雾便悄然入院。我正伏案奋笔,突觉窗上忽明忽暗,一望才知,雾已溜到窗前,正“走南闯北”,熟悉地形哩!我笑了,索性弃笔,看雾在窗影下似有形又无形地翻跟斗,竖蜻蜓。远处的灯,烦了,熄了。雾一愣,就朝天上的那轮若有若无的明月飞去……
子时,雾玩够了,它静静地观望人间。它守着大山,守着窗前,守着我,沉沉地,睡了。
小树林同题擂台
村 居
★ 李锦妍
欣欣向荣
破晓。天渐渐从浅灰色格调的沉默,辗转至淡金色的俏皮。
“喔——喔喔——”一声声鸡鸣打破小村沉寂。不远处,公鸡跋扈地立在草堆上,披着一身金,眼睛里映出村庄与朝阳的倒影。平凡,而又奇妙。
村庄活了,蜷缩在墙角的苔藓也复苏了,浑身湿漉漉地透着可人的绿。一只小甲虫端坐着,歌声远播,纵使太阳再怎么花俏,终也难挡它清明的歌。
路侧的小白菊,倒也乖巧,不同那狂放的格桑花,一片一片地自在延伸着。
你听,早晨的小村笑了,树叶是它一片一片的小嘴巴,把这笑声传得多远啊。
“沙沙沙”“沙沙沙”……
夕阳西下
“哐锵哐锵!”农人们去赶集了,只留下小河里寂寥的流水在行走,远处的山卧在大地上打哈欠。许久,从寂静的村里传来几声狗吠,声音听起来很遥远,朦朦胧胧,若有若无。
傍晚了,霞光和着狗吠,那么悠远,似乎遥不可及,却又近在咫尺。这是幻境么?那么淡雅,那么稀薄。
那红霞寂寞么?不,并不。
你看,流水边与它相衬的还有一棵枯木,形状怪异,横在一片空地上,那孤独中有无尽寂寥吧,或许它也曾有过它的繁华,就像此刻的霞光。
太阳顺着它的年轮,滑到山后头去了,暮色一下子变得稠密,深沉。
夜色苍茫
夜渐渐近了,云那么薄,缠绵地搂着天。月光温和地涌进村口。四周很静,在河面上弹颗石子,悠远的声音便无尽地回荡。
月亮也眷顾树叶,她从不嫌树叶儿们吵,总是盛一碗碗月光给它们吃。
村口端坐着一位老妪,把着小扇,映着月光,轻摇着。
村外蛙声一片,和着老妪这小扇轻摇的时光,多淳,多朴,多好。
月光溜进村子,溜到老妪的小扇上,最后,溜进老妪的眼中。
苍茫的夜。
村 居
★ 陈灿杰
万物复苏
二月,小草急急忙忙地从大地的怀抱窜出,它惘然地环顾四周——俏皮的它是初醒的,它耐不住寂静,野蛮地伸展着腰肢,一个劲儿地探头探脑。
它的吵闹声惊醒了抱着大地打盹的山谷。山谷受惊了!它赶紧唤醒了大片大片的森林,躲在森林的绿意中观望。
大雁回来了,那一排排“破折号”示意着它们对梦想的憧憬!它们低俯着身子,望见山谷的一片片绿色背脊。
大地惺忪着春天的双目。它,看到这一切,笑了。
乡村空荡荡的田里,深埋着冬天,惺忪着春意。
东村的果园,篱笆墙正欣赏着果树新发的绿意!
草长莺飞
鸟儿在疾风中迅速转向,它伴随着风,“带”着喜讯来到田间。风一吹,白杨树勉强睁开双眼,没戴老花镜的它,还不适应这春天到来的仓促。
两三只鸟儿,飞到桥下的小溪,垂着头,吮吸着泉水。还有几只,水里的石上蹦跳着,把爪子上一路的冬意在水里洗尽。
村里的孩子,背着家人偷抓了几把米,窃窃地洒在河边的空地上,再躲进旁边的芦苇丛,心里盛满了期待。
当鸟儿发现河边洒落的米粒,就伸长了脖子,啄着食物。一只白黄点斑的小鸟边啄边喳喳地叫,快乐的声音里都是春的暖意。
田间劳作
村里的大人们却不喜鸟儿,他们嫌弃鸟儿啄了秧苗儿,于是,田里东一个西一个站着稻草人。远远看去,鸟儿怯怯地飞走了。
当农人举着锄头劳作时,春风就送去凉爽和幸福的曲子。孩童们奔跑着,追逐着。偶尔去田里湿润的土地抓了泥巴揉成球,等干了一点,他们就互相打“泥仗”,田间都是清脆的笑声。
春天眷念着孩子们的童趣,久久地停留在大地,也许春天也向往快乐,向往童年的无忧无束。
村居,透着快乐与闲适!
[本期指导/曲 燕]
[责任编辑/郑锦祥 余丽敏]
[本期文字录入/冯 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