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没想到孩子们能写出这样的文章。”昨天下午,在本报举行的小记者改稿会上,泉州市作家协会散文创作委员会副主任姚雅丽老师说。
自3月25日“海都小记者·文都大观园”启动后,本报举办了一系列活动:泉州市著名作家戴冠青老师为小记者开课,组织小记者面对面采访著名儿童作家杨红樱等。小记者们踊跃参加,短短周末两天,本报共收到小记者稿件82篇。为此,本报邀请4位嘉宾组成阅评组,一起为小记者们改稿。改稿会结束后,嘉宾们一致认为,改稿会的形式,比常规活动更有作用力、效力,应长期坚持。
本报明日出版的《教育周刊》,将刊登一批嘉宾推荐的优秀习作,大家不要错过啦!
本期嘉宾:
吴素明:泉州市作家协会青年创作委员会主任
姚雅丽:泉州市作家协会散文创作委员会副主任
张加荣:海峡都市报闽南版报社副总编辑
洪春锦:海峡都市报闽南版报社文化教育新闻部主任
活动反响
小记者投稿积极 2天收82篇稿件
“记者老师,我读后感写好了,自己感觉不大好,你能不能帮我修改下?”“我不仅写了戴老师的课,杨老师的见面会我也写了,可以发两篇吗?”短短周末两天,海都闽南小记者(群号:330357326)里,有关投稿的话题热度始终不减。截至昨天中午12时,小记者投稿已有82篇,不少小记者“逮”着记者便问个不停。
“这篇作文我想了挺久,觉得还可以,想让老师指导下。”泉州市通政中心小学三年六班的林靖雯小朋友致电记者说,她写了一篇《笑猫日记》的读后感,希望能得到老师的指导,如果有机会见报的话,那就更好了。而泉州师院附小四年六班的张恒小朋友,这几天也一直追着记者问,新闻要怎么写?跟作文有什么区别?要发给哪个老师?
不仅小记者们积极投稿,家长们也很关注。海都小记者郑诺凡的妈妈说,戴老师的讲座刚结束,诺凡就写了一篇稿件,“孩子很喜欢写作,加入小记者后更积极了,真希望你们能多举行这类活动,给孩子的写作提供素材”。
“实践活动结合新闻写作,我就是看重这点,才鼓励孩子加入海都小记者。”家长傅予倩说,杨红樱老师见面会当天,她特意请了假,提前一个小时带儿子张恒去参加,儿子也很争气,第二个站起来提问,“孩子胆子不大,通过这次活动后,我明显感觉他进步了,孩子回家一直很兴奋,接下去的每一场活动,我们都会珍惜,争取都带他去”。
嘉宾评价
有写情、有实感 小记者的文章很出彩
小记者很给力地完成“任务”,为了让他们在写作方面得到进一步提升,昨天下午,本报特别举办小记者作文改稿会,并请来吴素明、姚雅丽两位作家点评。
姚雅丽老师说,小记者的功底出乎她的意料。让她印象最深刻的,是通政小学三年四班的林洋帆写的《〈小白的选择〉读后感》。在文章中,林洋帆写道:读完这本书后,我仿佛就看见了那个火爆明星阿贝哥杀小白的情景,仿佛看见了那对面善心不善的夫妻抛弃心肝儿时的情景……“三年级的孩子能写出这样的真情实感,实属难得,如果文章结尾能配点感言,那就更完美了。”
“写作文,最好从某一点进去,千万不要面面俱到,有针对性地就一点感受写一篇感言最好。”吴素明老师觉得,晋光小学五年四班的黄思荧小朋友在这点上把握得很好,她写的《“小樱桃”见面会有感》,“通篇结构比较好,文章的层次处理也很到位,行文比较流畅”。
当然,两位老师也指出,海都小记者的文章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有的稿件结构不完整、表现手法比较单一等,“接下去需要多锻炼,加强基本功”。
改稿能提升孩子写作能力 应长期坚持
“一场活动,只要有一部分的孩子受益了,那这就是成功的活动。”对于本报一周来举行的两场小记者活动,姚雅丽老师很是赞赏。她说,这种灵活、自愿参与的小记者运作方式,既关注孩子的写作能力,又让孩子参与一定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这样的活动,说不定会造就很多将来新闻与写作方面的人才,对于海都报来说,这是功德无量的一件事”。
而对于此次的改稿会,吴素明老师认为这种形式比较微观,比常规活动更有作用力、效力,能真正推动孩子写作能力的提升,可谓是真刀真枪、一丝一缕地为孩子写作能力的提升提供服务。“我希望改稿会的形式能长期坚持下去,让切实的指导伴随孩子整个成长过程,让他们获得实实在在的磨砺,取得实实在在的进步,那么不需要多久,他们走出去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小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