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复旦大学投毒事件在网络上引起了极大的关注。继此之后,高校校园再发惨剧: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一学生因与舍友发生口角而被舍友刺死;江苏张家港沙洲职业工学院发生行凶案,1名学员被刺伤。
接连发生的同窗相残事件,令不少网友痛心:传道授业的校园为何频发惨案?虽然部分案件细节存在诸多疑点,但当前同学关系逐渐淡漠的现象,已引起各界的关注。
而此前清华女生朱令铊中毒,历时19年未能侦破;北京大学化学系94级男生王晓龙向同学江某投下铊盐剧毒,理由是“过去江某与自己关系那么好,现在却不理自己了”;中国矿业大学(徐州)学生常宇庆因3名同学经常一起玩耍而不理睬自己,向3人茶杯注入硝酸铊,导致3人中毒……这些恶性事件,更是高校学生因人际关系处理不当而导致的惨案中的典型,甚至还有网友调侃:睡在我上铺的兄弟,谢谢你的不杀之恩。
本期,海都名家会客厅请来泉州师院、泉州七中及泉州华侨职校三位专家,一起探讨同学之间的相处之道。
大学人际关系紧张,宿舍关系微妙?
专家分析:大学生普遍自我意识强,缺乏包容
现在的大学生自我意识相对较强,普遍缺乏包容别人的大度,尤其对生活习惯、日常琐事缺乏包容,很容易就产生矛盾。
语 录
记者:从“复旦大学投毒案”,到“南航学生被室友刺死”事件,再到“江苏高校刺伤案”,近来校园里连续发生的同窗相残事件,几位专家对此怎么看?
康江梅:我想很重要的一点,是他们不能处理好同学关系,尤其是舍友关系。
大学生一般年龄都是在18~24岁之间,虽然生理上已经成熟,但他们的心理还没有跟上,社会化程度和人格稳定没能形成正比,也就是处于不协调的状态。加上舍友之间都是来自五湖四海,文化和生活习惯不太一样,很容易出现摩擦。
我就曾看过一个案例,一大学宿舍里有位来自缺水比较严重的地区,所以养成了不爱洗脚的习惯,宿舍中有人不能忍受,开始抱怨,接着指责,甚至恶语相向,最终出现动手事件。这说明一个问题,现在的大学生自我意识相对较强,普遍缺乏包容别人的大度,尤其对生活习惯、日常琐事缺乏包容,很容易就产生矛盾。
林小娜:我也接触过类似的案例,是有关宿舍舍费的问题。一个宿舍里,4个人,按照正常的算法,应该是将费用平摊到每个人头上,如果总费用100块,平均每人就是25块。但这个宿舍就不一样,他们中有人认为,舍费要根据每个人用水、用电等来计算才合理,比如有人使用电脑、电灯的时间比较长,有人一天多洗一次澡,他们就该多分担费用。
其实这也说明当代大学生多是从自我的角度出发去考虑问题。在高校寝室,人均享有的空间面积缩小,需要分享,寝室的卫生、电力、热水问题等都有一个适应和分享的过程。这些看似细小的生活琐事,却很容易积累成矛盾。
詹木生:确实如此,在大学宿舍里,每个人的作息、习惯可能不一样,我就曾遇到有人必须要在夜里2点才读书的,这就会影响到其他舍友的休息。如果舍友都不包容,要么这个同学就得换宿舍,要么就要起冲突。
还有一点就是学业方面的压力也会引发宿舍关系紧张。尤其是直研直博的名额竞争更加激烈,又关系自己的就业和将来发展,稍有不慎,就容易矛盾激化。
学生如树苗,长歪了就难纠正
专家分析:家庭教育模式是根源所在
语 录
1.孩子出了问题,最该反思的就是家长。
2.孩子就像树苗,小时候歪一点、斜一点,扶一下、正一下就好了,一旦长成大树,那就很难纠正了。
记者:有不少恶性事件,发生在思想比较成熟的大学生甚至研究生身上,但起因往往都不是多大的事情,这是他们的性格所致,还是矛盾积累造成的?与家庭教育有没有关系?
康江梅:确实很多事件都不是因为直接的矛盾冲突而引起的。有的大学生因一念之差造成惨剧,这其实是一些心理问题长期的积累,到一定时候就会发泄出来,而此时刚好在某人身上有发泄点,那人就可能成为替代物。孩子出了问题,最该反思的就是家长,家庭教育模式对孩子的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比如具有比较高民主意识、尊重理解孩子的家长,可以与孩子有比较好的情感沟通,有问题时,孩子会找家长商量解决,这样的家庭环境成长起来的孩子,自我情绪调节的能力比较强;而有一种父母是很少从孩子的角度出发,认为孩子都要听父母的,结果就可能使孩子道德内化,增加无助感。
林小娜: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孩子在4岁左右是第一个心理断乳期,具备基本的主观行为意识,有简单的情绪识别能力,但这个时候的孩子还缺乏明确的判断能力,不知道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所以这个时候也是引导孩子培养良好的性格、品德、习惯的关键时期。毕竟孩子还小的时候,就像小树苗一样,歪一点、斜一点,扶一下、正一下就好了,一旦长成大树,那就很难纠正了。
而中学阶段是孩子的心理缓冲期,家长要允许孩子犯错误,如玩电脑,到吃饭时间了还不想停,可能是你没有给他一个缓冲的过程,可以提前20分钟或半个小时就与他商量,不能等到饭菜上桌了才叫他,他当然不愿一下子就松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