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都市报》记者 叶碧玉 一个普通老师能走多远?这个问题,很难有答案,而深圳中学语文老师马小平用他独特的教育理念与一生的实践给世人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这位生前名不见经传的普通语文老师在2012年1月16日因病离开了,却在身后引起了各种争议,也在各大媒体引起极大关注(本报2月20日A14版曾作特别报道)。 奕烨 黄晓燕 谢向明 文/图)
“要赶在灾难尚未毁灭人类之前,把能够应对这种灾难的一代新人给培养出来。”在马小平的教育理念中,当代中学生最缺乏的就是“灾难教育”,他们有知识却没有是非判断力,有技术却没有良知。作为一名普通教师,马小平力所能及地把自己的这种理念贯彻到语文教学中,上课时常常不教课本上的内容,甚至让学生们合上书本,在课堂上看电影,听音乐,欣赏诗朗诵……
马老师的这种做法遭到了家长们的质疑,而他本身也因为长期高强度的工作最终因病逝世。很多人认为马小平的教育理念是危言耸听,是理想主义;但也有人如北大教授钱理群却称他是“最具世界眼光”的老师,是“可以称得上教育家”的人。
当代中学生最缺乏什么?语文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什么样的能力?在现有的应试教育体制下,如何才能找到理想与现实的最佳平衡点……本期“名家会客厅”请来教育界及文化界三位名家,对此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和交流。
■教师代表:林书缘,福建省新长征突击手,素质教育和教育改革实验的个性践行者,倡导“尽一切可能的美好教育”,专业赛课获得多个一等奖,指导学生屡屡夺魁。
■文化界代表:李建民,笔名“剑旻一川”,作家、文艺评论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泉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山文学院客座教授,国立华侨大学客座教授。
■学校代表:陈龙斌,泉州七中党总支书记、副校长,中学高级教师,全国优秀语文教师,省先进教师,教育部“国培计划”语文学科骨干教师,省语文学科带头人。
语文教学重在涵养
记者:在马小平老师的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似乎被提到更重要的位置,但也受到了家长的质疑。二者之间是否存在一定的矛盾?语文教育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模式?
李建民:我认为,小学一至三年级,语文教学重点应该是拼音识字,组词造句,大量的《唐诗三百首》、《三字经》、《弟子规》简章默背;四至六年级开始日记、游记等应用文写作,进行记叙文、议论文文章赏析,宋词和明清戏剧欣赏,大量接触中外名著。初中阶段开始语法修辞的重点研修和古文教育,研讨现代文学、文论;高中进行人文素养教育,文艺学、应用美学,中西方历史文化对比,人格理想教育等——高中完全可以不设语文课,让学生自学。大学进入专业训练,创意写作。
现在很多学生甚至作家都不会写作文,看看那些高中生写的作文,基本相似,有时连论据都一样,可见是经过模式化训练出来的,他们的作文是一种知识的再现而不是自我情感的表现。真正的作文,是要有思想、有情感和创造力的。
人文素养的培养,不是靠高考来验证的。不单是语文,其他学科如何提高素养也很重要,比如数学可以从三年级开始上,因为数的概念此时自然形成,可无师自通。
林书缘:语文教学是一个涵养的过程,语文老师要有发展的眼光,比如不同年段就要有不同的教学目标。一个中学老师的教育理念,对学生是会有渗透性的影响的,但不能产生直接的效果。比如马老师的“人文素养”,可能不能让学生的语文成绩有立竿见影的提高,却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道德情操等。就像马老师,很多学生在回忆他时,都觉得他讲课很有气势、很有感染力,是一个中学课堂上的启蒙者,甚至有人说“很幸运在精神最需要成长的少年时代遇见了他”。
陈龙斌:事实上,语文教学特别注重学生的阅读和知识面,学生很多的体验要通过阅读来获得。我们在建立语文教学体系的同时,也要关注人文的涵养。比如高一年可以引导学生大量阅读,我们学校曾主编过一份校本教材《阅读与写作》,共有5册,主要就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从高一年开始推行。
学生不缺知识缺的是素养
记者:马小平曾表示,当代中学生有知识,却没有是非判断力;有技术,却没有良知,他们患有“人类文明缺乏症,人文素养缺乏症,公民素养缺乏症”。你们认为当代中学生最缺乏的是什么呢?
林书缘:没有是非判断力,说难听一点就是“缺心眼”。现代社会进入了信息化时代,中学生正值世界观、人生观形成之际,对接触到的复杂纷乱的信息,缺乏判断力。而社会道德滑坡,如老人摔倒不敢扶,救人反被讹诈等事件,也对他们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孩子们缺失了健全的感情,没有自己的思想,或者思想肤浅、浮泛等。有相当部分孩子可以说是“有乐趣而没有情趣”。
李建民:当代学生,知识是有了,但大道素养的东西却没有,缺乏价值判断,容易起哄,没有定力和目标,容易被左右。尤其是一些不健康的思想渗透到学生思想中去,如盲目的拜金主义、奢侈浪费的消费观念、鄙视劳动和招摇撞骗的社会交往、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的社会阴暗面等社会现象,容易引发学生一些不健康的心理行为。
我曾看过有关钱学森的报道,当年他回国后,为了事业,十几年没见过他的爱人,而他的爱人也一如既往地支持他。因为他们有梦,有目标,在他们心里,人生理想、国家利益高于一切。放到现在,有几个人能做到?
陈龙斌:教育应该是家庭、社会和学校三位一体的,某一个方面缺失,都会导致学生出现问题。很多时候家庭教育缺失,社会教育失败,都要归咎到学校教育上,这其实是对学校教育的一种曲解。
老师要为学生开启“心智”
记者:马小平老师让很多人感到惋惜,他的理念,他的教学,影响着无数的学生。那么一个合格的老师应该具备怎样的人格魅力?为师之道的关键是什么?
陈龙斌:学生是鲜活的生命个体,为师境界,就是要为他们的成长和未来的生命质量负责。以教师的人格魅力关爱学生、感染学生,是最终成就学生的教育力量。教师的人格魅力,首先是专业水平和敬业精神,教师人格魅力是与学生的心智共同成长起来的,这就要求教师要有宽容、大爱之心,言传身教,关爱每一位学生。
以语文教学来说,要学好语文,很大一部分就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心智健康成长。举个例子,我曾在课堂上跟学生分享过自己的一篇文章,文中写到我在市区看到一棵开蓝色花朵的树,与众不同,我为了解树的名字和故事特意走访附近的老人等。没想到这节课给学生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课下就有不少学生跑过来问我树在哪里,他们也想去看看。我想这就是兴趣使然。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便是老师吸引学生的人格魅力。
用老师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教学生做一个大写的人,实际上是对学生心智的启蒙。不仅是语文,其他学科的老师也应该如此。有人文精神,胸怀就会广阔、宽容,以人文养人文,以人文传人文,让学生也培养起人文素养。
林书缘:我很同意陈龙斌校长的“心智说”,老师不仅是知识的导师,还是心灵的导师。我在与朋友探讨为师之道时,把“赢”字拆分为“亡”、“口”、“月”、“贝”、“凡”5个部分。“亡”,意味着老师者要有忧患意识,优秀的教育者要有理想,但最终落到实处时又必须有忧患 意识,时刻准备去应对各种问题,老师缺什么,学生就会缺什么。
“口”,老师是靠嘴巴吃饭的,你有深度的思想,有再好的理念,也需要有说的能力,沟通的能力,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中,通过口的沟通来传播。
“月”,古代代表身体,老师要爱惜自己的身体,才能践行自己的理想。我不赞成马小平老师个体的肉体来对抗强悍的世界,这是不够理智的,精神虽然强大,但肉体消亡,一切也就结束了。
“贝”即钱财。这是老师绕不过去的问题。现实是老师的工资水平较低、生活困扰太多。房子、结婚、孩子等问题让一些老师颇感压力,因而出现老师课外补习等情况,社会各界因此诸多诟病。我想说的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管面对什么样的压力,老师都要有责任感,都要对自己的学生负责。
“凡”,说的是老师要有平和淡定的心态,要有爱心,不能把自己的情绪带进课堂。“爱”是教育者全部的技巧,有爱就能让人的心灵愉悦。
现实不缺好老师
记者:马小平一直在坚持自己的教育理念和实践,但他的理想却没能最终实现。现实中,老师们真的只能循规蹈矩,而不能有像马小平那样的教育理想吗?能否在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之间找到一个最佳平衡点?
陈龙斌:其实,像马老师那样,有着自己的教育理想的一线老师并不少,只不过他们的表现形式不一样,马老师表现得更为突出,贯彻得更为彻底,更值得大家去肯定。大部分的一线老师都是在默默奉献,但在现有的应试教育体制底下,他们只能做相应的妥协。从这一方面说,很多老师都只是好老师,而成不了教育家。
李建民:单个老师是不可能成为教育家的,所以我们一直把注意力放在老师身上是错的,应该放在教育体制上,从体制上寻求改变。我的意思不是否定应试制度,应试制度还是必要的,最初的科举制度就是对政治的一大推进,给了平民一个选择的机会。但关键问题是如何在应试教育中增加人文素养的部分。
陈龙斌:一线老师不能纯粹理想,太现实也不能成为好老师。所以每位老师都要坚守理想,找到趋利避害的平衡。理想和现实之间并不是绝对矛盾的。比如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其实也不完全矛盾,一开始我们看到了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所以把二者对立起来,但在改革过程中我们发现,二者是可以融合的。素质教育之前的教育,也培养出许多各行各业的杰出人才,这一点不能否认,只能说素质教育是更理想化的教育。
应试教育中的考试能力,其实也是一种素质,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应变能力、价值观等。会考试的人学习能力也不会差,他在学习中会主动去归纳总结,反思积累,考试时懂得运用技巧,规避风险,这也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对他以后的工作生活都很有帮助。而素质教育讲求的也是这样一种主动的精神和能力。
另外,坚持理想才不会在现实中丧失道德,才能用于探索和改革,正确评价学生、关爱学生,以老师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启蒙学生。而面对现实,老师会重视家长和学生面临的升学问题,不会坐视学生成绩不好而不管不顾。如果在坚持理想、培养人文素养的同时,达到学生更好地升学和发展,不管是出于什么功利的心理,对学生和家长而言都不是坏事,理想与现实也能达到平衡。
林书缘:当代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就是把理想和现实结合得比较完美的一个人。他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既能让后进生找到学习的信心,取得进步,同样能让聪明的学生摘取成功的果实。学生喜欢上他的课,感觉很快乐,成绩又能保证,何乐而不为?
教育是要吃斋念佛的,是真、善、美的事情,对学生加强人文素养,其实是对学生在当下和未来生存能力的一种训练。如果人文素养缺失,或许可以飞过应试的高度,但飞翔的姿态是不优雅的;二者结合,不仅可以飞得优雅,飞得更高,而且可以飞得更远,也就是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